1月23日,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現場采訪了北京市人大代表、民建海淀區委主委、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曉光。
北京市人大代表、民建海淀區委主委、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曉光。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4年著力做好十一個方面工作,第三方面就是“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更好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其中要求統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大力支持產業數字化。提升人工智能底層技術和基礎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動人工智能模型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在政務、醫療、工業、生活服務等領域應用,保持人工智能研發應用領先水平。
對于發展人工智能,趙曉光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我們需要加強的一個是算力,另一個是對發展方向的理念,即產業方向應該在哪里?目前,對于在先進制造領域應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全世界都沒有很好的破題的方法,相信在北京扎實的基礎下,我們能率先破題,搶占科技制高點。”
本次上會,趙曉光帶來了《關于“以大模型落地應用促進北京智能儀器儀表產業創新發展”的建議》和《關于“增強青少年健康素質,引導體育健康消費”的建議》兩份建議。
我國高端智能儀器儀表仍依賴進口
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在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高質量發展專項、重大科研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制等專項支持下,行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取得明顯進步,已經形成產品門類品種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基礎和生產規模的工業體系,國產產品已能夠滿足大部分工業制造和社會生產生活需求,少數中高檔產品接近國際技術水平,且有一定規模出口。
不過,趙曉光告訴記者,我國在尖端科研、超精密測試分析、戰略新興產業等領域所需的高端智能儀器儀表仍依賴進口,是全球第二大儀器儀表進口國,“長期以來,全球TOP20儀器企業排行榜由美國、日本、瑞士、德國及英國企業包攬,并通過不斷兼并收購仍在加速擴張。當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和技術輸出持續收緊,高端儀器自主可控成為我國儀器儀表產業面臨的最直接挑戰。”
“創新技術和產品缺少試錯機會。一個儀器產品從推出到受到市場認可大約需要5-10年時間,只有通過不斷應用,儀器功能性能才能不斷得到迭代優化。但國產高端儀器長期不被市場認可,得不到試錯和迭代的機會。”趙曉光說。
人工智能大模型為智能儀器儀表行業跨越發展帶來新機遇
在趙曉光看來,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和大模型的應用落地,可以為北京市智能儀器儀表行業跨越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她建議,支持培育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創新發展,“依托于北京市的網絡協同制造平臺,大力支持、培育集研發制造、系統集成、創新應用于一體、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高端儀器領軍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走智能化、尖端化發展道路,在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專項中支持重點培育企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數字化轉型能力。”
趙曉光還建議,打造智能儀器制造產業集群,支持大模型落地應用,“圍繞國家大科學裝置、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產業特色鮮明、發展基礎較好的區,以高端儀器整機制造龍頭企業、應用領域典型用戶為牽引,匯集創新力量和上游配套產業,聚集解決方案設計、系統集成、運營維護、維修服務等企業,形成創新功能集聚、產業優勢互補的高端儀器產業集群。”
“在大模型落地應用中,注重提升產品、工藝、服務標準,推動基礎通用技術標準升級。同時,建議北京市優化智能儀器儀表支持政策,尤其是制定擴大用戶領域的國產替代政策,在支柱性產業大力推廣國產儀器的應用。鼓勵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促進產業創新發展。鼓勵京、津、冀地區儀器儀表企業深度參與大模型開發與落地應用工作,形成以北京為產業龍頭,帶動華北地區智能儀器儀表產業創新發展、搶占世界技術與產業高地的新發展格局。”趙曉光說。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