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的數值模擬后,張金濤團隊最后選擇了數個微波諧振模式,發現這些微波模式測量的圓柱腔內長度的一致性很好,測量不確定度比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方案改善了200倍。這些微波諧振模式被成功地用于團隊后期的玻爾茲曼常數的測定,以及承擔的高溫熱力學溫度的測量研究課題。
經過數十載的潛心研究,最終張金濤團隊獲得的玻爾茲曼常數的測量結果兩次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基本常數委員會收錄,用于確定該常數的推薦值和最終定值,使我國與美、英、德、法、意并列,成為對玻爾茲曼常數的最終定值和溫度單位的重新定義有貢獻的6個國家之一。
這是自米制公約(1875年)以來,中國首次對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的定義作出重要貢獻并有了決策權。
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張金濤接過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證書。
張金濤(右二)和他的團隊
孜孜以求,甘于為人梯
在完全自主地掌握了尖端的聲學原級測溫法的關鍵技術后,張金濤和團隊成員投入到新的溫度計量基礎前沿研究中,砥礪前行,力圖將原級測溫技術應用于原位測量熱力溫度,解決一些極端環境下的溫度可靠測量的技術難題。
曾經被國際同行忽略,如今成為國際溫度計量界的重要力量,張金濤團隊被邀請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主辦的頂級期刊上發表研究綜述論文,在國際測量聯合會世界溫度計量大會、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主辦的溫度大會百年慶典等學術會議上,作全會報告,新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
在張金濤看來,工程技術人員要取得一定的成績,離不開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科技發展規劃為牽引,建立多層次的科研項目布局體系,圍繞計量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長期穩定支持一批跟蹤計量科技前沿、推動計量學科發展的基礎研究項目。同時提升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投入,設立“揭榜掛帥”、自由探索等項目,助推計量科技取得創新性成果。組建潛心攻關的計量基礎前沿創新團隊,給予穩定支持,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科學研究。
在寬松的科研環境下,張金濤發揚學術民主,甘做提攜后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他帶領的創新團隊在歷年考核中名列前茅。他鼓勵、推薦年輕人到國外先進實驗室訪問研究,開闊眼界,吸取新思想和新方法,同時引導他們擴展研究方向,開拓交叉計量領域。
近年來,團隊成員們相繼成為科研骨干和管理人才,先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得“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及中國青年科技獎、亞太計量組織青年計量科學家獎等獎項。
“科學研究好比登山,只有站在高處,才能夠看清上山的捷徑和更進一步的方向?!睆埥饾嬖V記者,目前他們正在開展固體量子溫度傳感器的計量溯源研究,“希望能夠為建立國家的極低溫溫標的計量基礎設施作出貢獻”。
(來源:《中國質量報》,文:史玉成 圖:中國計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