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航空領域,廣電計量圍繞“初始適航”和“持續適航”,構建了標準制定、科研咨詢、適航取證、試驗鑒定等一站式服務能力,成功實現了多項國內“首次”,包括完成大飛機機載A級系統國內首次試驗、國內首例AG-600水陸兩棲飛機機載產品結冰試驗等,是國內首家完成民機機載A級系統適航取證試驗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在大飛機自主可控試驗驗證技術攻關的過程中,廣電計量在相關機構指導下,通過組建技術專項團隊采用自主檢測技術,按照國際先進適航標準要求,構建了大飛機的電子、機械、液壓等30多個設備的試驗驗證能力,完成了C919適航取證過程的多個單元級和系統級鑒定試驗,實現不出國門自主完成多項機載產品適航驗證試驗項目,為飛機制造企業大幅節省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
此外,廣電計量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構建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能力,并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資源,開展多維度、深層次、高水平的技術創新攻關,推動質量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比如,牽頭完成了國家工信部“面向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助力破解國內集成電路產品“不敢用、不會用、不想用”“測評難、測評貴”的難題。
未來,廣電計量將瞄準智能制造、量子信息、衛星互聯網等未來產業,著力強化關鍵檢測技術研發、專利布局和標準研制協同推進,構建綜合技術服務能力,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廣電計量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明志茂
“新質生產力是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面對新的領域、新的技術,我們第三方計量檢測企業,應該在技術上主動探索和突破,聯合相關研究單位、院校和專家,再結合自身的大數據支撐,編寫新的標準,用標準去引領產業發展的方向。”廣電計量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明志茂表示。
在他看來,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頭部力量的廣電計量,技術服務已逐步從生產制造鏈的末端,轉向貫穿生產制造鏈的全流程,從產品的設計、研發、試驗和生產等全方位介入,以標準為引領,去構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的技術方法和相關的試驗能力,將通用質量特性延伸到設計生產過程當中,在設計研發階段就通過通用質量的檢驗檢測方法和手段,對產品進行優化設計。
布局產業新賽道為大灣區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五周年之際,在大灣區科技創新和互融互通中,廣電計量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對此,明志茂表示,“產品質量守護人、產業升級顧問、政府監管助手、公平貿易保障技術專家”,這些均是廣電計量在大灣區發展過程中的多重身份。五年來,廣電計量積極發揮全產業鏈技術服務優勢,助力大灣區社會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致力成為大灣區乃至國內一流的檢測服務品牌。
“圍繞新能源汽車、芯片等廣東制造業重點產業,廣電計量為企業質量提升、產業升級發展提供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明志茂介紹稱,通過這些方案,幫助大灣區企業加強全流程質量管控,助力推動產業關鍵環節、關鍵領域質量管控水平提升,并向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明志茂(前排右一)與實驗室技術人員討論技術問題
其中,牽頭完成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新能源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動力電池系統檢測評價技術研究”項目,便是廣電計量以質量為支撐,為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保駕護航的一個典型例子。
據介紹,該項目突破了動力電池關鍵性能參數測試與評估方法、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性及可靠性評估方法、電池管理系統功能安全評估技術三大關鍵技術,構建了基于動力電池單體、模組、電池系統的檢測評價與技術服務平臺。項目平臺在檢測技術、標準制定、創新應用等方面實現新突破,累計服務動力電池相關企業300多家,為大灣區眾多動力電池行業龍頭企業提供新產品驗證服務,有力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術進步。
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正如火如荼。在今年廣東的“新春第一會”上,廣東省委主要領導介紹了當前廣東向虛擬空間拓展的成果: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競相發展,數字經濟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