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小米SU7很火。在新能源汽車新品頻出的當下,能實現智能、安全駕駛的傳感器,很可能就產自安徽蚌埠。
傳感器在現代生活里無處不在。一部智能手機有數10支傳感器,一部豪華轎車的傳感器多達200支,一輛標準動車配置有1900多支傳感器。"身量"并不大的傳感器仿佛可以變身眼睛、耳朵、鼻子,讓萬物"互聯"。
位于蚌埠龍子湖畔的中國傳感谷,正聚力打造千億級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產業集群,百余家企業不斷釋放的創新動能令人期待。作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軟件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安徽創新"一核兩翼多點"布局中的關鍵一翼,蚌埠如何搶灘新賽道?智能傳感產業能否成為蚌埠的新名片?
位于蚌埠龍子湖畔的中國傳感谷。大皖新聞記者 江振煥 攝
這一"翼"至關重要
蚌埠,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曾是安徽第一座建市的城市,以工業聞名的城市形象在全國都能排得上號,在這里誕生了安徽省第一塊手表、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收音機。然而,輝煌之后,工業"老大哥"的發展卻接連受挫。
沉寂之時,虛擬世界里的蚌埠卻熱度不減——網絡熱梗"蚌埠住了"成了很多網友的口頭禪,仙俠劇《長月燼明》讓蚌埠成為"網紅"打卡地。
"潑天的富貴"之下,如何從困境中突圍?蚌埠的選擇是——走好產業轉型之路。
在"老大哥"看來,流量終會退去,只有通過新思路、新賽道、新機遇走出產業發展新路,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而蚌埠已經為此默默努力多年。
當下,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放眼全球,汽車產業從燃油時代轉入電動智能時代的下半場;中國汽車產業也從以量取勝的上半場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下半場。
在安徽,汽車產業已成為首位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圍繞汽車產業上下游,安徽可以挖掘的市場空間極為廣闊。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安徽的科技創新需要蚌埠的一臂之力。在"一核兩翼多點"的構想中,"核"是創新"排頭兵"合肥,"兩翼"則是指蕪湖和蚌埠。合肥居中,蕪湖與蚌埠一南一北,正如"大鵬展翅"一般。
如此背景之下,蚌埠迅速找準方向,鎖定新賽道——2021年啟動建設中國(蚌埠)傳感谷正是其中重要一步,這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建設的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區,與合肥的中國"聲谷"、蕪湖的中國"視谷"并稱安徽人工智能產業"三谷"。
作為國內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之一,短短三年間,蚌埠傳感谷已經集聚了一百余家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小方塊"遙遙領先
一個不起眼的小方塊,竟能讓一輛汽車完成相應動作。在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這樣的小方塊,正批量產出。
"這是磁性傳感器,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希磁科技相關負責人向大皖新聞記者介紹,這枚只有指甲蓋大小的小方塊,是希磁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傳感器,當有電流穿過時,傳感器就會即時發出信號,完成智能機械的下一個動作指令。
目前,這家企業在磁傳感器芯片設計、材料制備、晶圓制造、芯片測試、磁傳感器模組設計與生產等多個核心能力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可實現完全自主的研發、設計和生產。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命脈,也是中國(蚌埠)傳感谷強勁發展的動力。
希磁科技的生產車間內,傳感器從自動化生產線上批量產出。
作為老工業城市,蚌埠科教資源豐富、創新主體活躍、大院大所集聚,不僅擁有北方微電子研究院、中國電科40/41所、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等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院所,還匯聚了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科大學、安徽科技學院、蚌埠學院等14所高校,搭建了10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200多個省級研發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