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形成授權發明專利56項,發表IEEE JSSC等著名期刊論文40余篇,實現30余款CMOS芯片和60余款平板相控陣的產業化,多款產品獲國內首臺套認定。產品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快速交付等極強的戰新產業國際競爭優勢。基于全國產化工藝流程,有效破解“卡脖子”問題,產品已在國內外主要衛星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商等100余家單位及多項國家重點工程中規模化商用。
03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洪偉教授團隊
微波毫米波測試技術與測量儀器
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洪偉教授團隊牽頭的“微波毫米波測試技術與測量儀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項目背景
建設世界儀器強國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備基礎和前提條件。測量儀器使用的共性核心技術具有先進性、前沿性和先導性,因而更具有技術引領作用。十多年前,我國微波毫米波測量儀器體系嚴重碎片化,無法形成整體測量能力,而且高端儀器基本依賴進口,是我國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嚴重“短板”,是主要的“卡脖子”領域之一。
研究成果
為此,十幾年來,東南大學洪偉教授團隊,圍繞相關標準制定、設備研發與生產、網絡建設與運維全鏈條的重大測試需求,在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和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的支持下,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在信道測量、信道模擬、電路與系統參數測量和空口信號測試與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突破,基本形成了全鏈條測試解決方案,研制了成體系的儀器設備,實現了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提升了我國微波毫米波測試儀器整體創新能力與裝備水平,與國內同行一道,為解決我國微波毫米波測試儀器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推動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04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蔣金洋教授團隊
嚴酷服役條件下結構混凝土長
壽命設計與多維性能提升關鍵技術
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蔣金洋教授牽頭的“嚴酷服役條件下結構混凝土長壽命設計與多維性能提升關鍵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項目背景
延長混凝土壽命是保障基礎設施長期安全運行的關鍵核心。縱觀全球,強腐蝕、高應力、環境-疲勞荷載耦合等嚴酷服役條件的作用等級遠超國內外標準適用范圍,導致結構混凝土性能快速劣化,是基礎設施壽命過短的首因。如何突破嚴酷服役條件下結構混凝土長壽命設計、使役性能多維提升的關鍵技術,是工程領域的世界級難題。
研究成果
該項目錨定嚴酷服役條件下結構混凝土長壽命需求,在3個國家“973計劃”課題、1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及多項重大工程項目的資助下,以跨越納-微-細-宏觀的多尺度思維,創建混凝土損傷抑制新理論;以一個基體和兩個界面為核心,發明多功能強化、多層次防護的提升新材料;以物理模型與數據驅動融合為基準,構建多目標智能設計新系統。歷經17年產-學-研-用協同攻關,積累了千萬量級原始數據,開創了嚴酷服役條件下結構混凝土長壽命設計和阻-隔-緩-延多維性能提升體系,實現了侵蝕與疲勞可抗、滲透與銹蝕可防、性能與壽命可控。項目成果形成了材料產業化制造和技術工程化應用,發揮了行業“領跑”作用,有效保障了基礎設施的長壽命和高質量發展。
05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劉攀教授團隊
高速公路交通狀態智能感知
與主動管控關鍵技術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