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研發,最核心的是人才。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為Radoje Drmanac、倪鳴、蔣慧以及劉健。其中后三人分別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哥本哈根大學生物學博士和華中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碩士。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公司的2860名現有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33.4%。同期,華大智造擁有境內外有效授權專利數量781項,其中境內專利423項,境外專利358項,對后續進入市場的競爭者構筑了技術及專利壁壘。此外,2023年,公司研發投入合計9.1億元,同比增長11.74%,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1.26%。
華大集團副總裁李斌表示,20多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時,6國科學家用了13年時間、花了38億美元才完成1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而今天,華大智造的超高通量測序儀完成1例人全基因組測序的試劑成本低于100美元,一套測序儀每年可完成高達5萬例的人全基因組測序。
華大智造的業務主要由基因測序儀、實驗室自動化與新業務板塊三大板塊構成。其基因測序儀已經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在提高測序質量和降低測序成本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
目前,華大智造是在國內唯一一家能夠覆蓋高中低通量產品線的公司,并緊跟基因測序儀“超高通量”“小型化”的發展趨勢,建立了全系列多型號產品矩陣。同時,公司已建立自主可控的源頭性核心技術體系,在基因測序領域已形成多項源頭性核心技術。
華大智造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成立以來,華大智造以每年至少一款新品的推出速度,已成為當前全球少數幾家能夠自主研發并量產從Gb級至Tb級低中高不同通量的臨床級基因測序儀企業之一。截至去年12月31日,華大智造基因測序儀在全球累計銷售裝機數量已超過4500臺。
今年,華大智造發布新一代StandardMPS 2.0測序試劑,開啟基因測序質量的Q40時代,相較于Q30的準確度提升了十倍,意味著DNBSEQ平臺將為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更多可能,如更準確地檢測低豐度堿基,促進腫瘤學研究中的低頻突變、液體活檢中的新型生物標志物的發現等。
當前,華大智造不僅作為國產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登陸科創板,助力精準醫學等行業發展,而且已從深圳走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超過7個研產銷綜合性基地和超過10個客戶體驗中心,在全球服務超過2800個用戶。打開歐美市場、承接多國大項目,華大智造正憑“硬核”技術,揚帆出海。
專家建議
實施鍛長補短
產業發展策略
進一步打破進口壟斷
在廣東,產業加速集聚,企業釋放強大內生動能。“廣東企業不僅在質譜儀、基因測序儀領域掌握多項源頭性核心技術,在透射電鏡、掃描探針顯微鏡、光譜儀、POCT分子分析儀等細分方向也形成了重大突破和優勢力量”。廣東省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精密儀器設備產業專家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今年1月,廣東省相關企業成功研制并發布我國首臺國產商業120kV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H-F120“太行”,打破國內透射電鏡100%依賴進口的局面。從亦步亦趨的跟隨式創新,到自主創新的彎道超車,以科學儀器為代表的精密儀器設備技術創新水平與能力正持續提升。
當前,廣東依托其在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的區位優勢,塑造良好營商創新環境,區域跨境貿易便利,精密儀器設備產業出口總額位居全國第一,這也是廣東精密儀器設備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礎與重大機遇。
下一步,廣東精密儀器設備產業還要進一步錘煉核心競爭力,對此,專家建議,要實施鍛長補短產業發展策略,密切跟蹤廣東省科學儀器創新態勢,加強細分領域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優質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引導優勢領域培育布局市場效益突出的“強鏈”專利,將自主知識產權轉化為技術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