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28日電(許超 袁倩倩)9月24日至28日,第2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作為本屆工博會的亮點之一,2024未來“士”界大會聚焦硬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以“跨界聯袂演說”“圍爐對話”等形式,匯聚來自科技界和產業界的頂尖人物,共同就未來十年的產業機遇,以及企業家和科學家如何更有機地合作展開探討。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在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表示,當前科技發展和產業趨勢的核心是智能化,其不僅涉及信息的獲取與傳遞,更強調信息的深度分析、智能化處理和決策支持。以智能調控燈光和無人駕駛汽車為例,智能調控燈光能根據人員流動自動調節亮度,實現節能減排;無人駕駛汽車則通過高精度感知、智能決策和精準控制,確保行車安全與效率,充分展現了智能化技術對未來生活的重大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現場接受新華網采訪。新華網 發
在探討中國傳感器領域未來發展趨勢時,褚君浩認為,首先,要提升信息獲取能力,包括提高傳感器的精度、靈敏度和穩定性,確保其能自動、精準地獲取各類信息。特別是在高端機場、氣象衛星監測等領域,高性能傳感器是獲取精密數據的關鍵。其次,要加強智能化分析能力,通過開發更高效、準確的算法和模型,提升數據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并注重算法的能耗管理,避免暴力計算,尋找最佳計算路徑。
同時,褚君浩強調,應找到應用的場景來驅動技術水平的提升。他舉例,在人形機器人與場景應用的結合上,可根據特定場景需求,開發具有針對性功能的人形機器人。在消防、交通指揮等領域,機器人可替代人類執行危險或繁重的工作。此外,他還認為,為機器人配備先進的交互系統,可利用ChatGPT等自然語言處理模型,使其能與人類進行流暢的交流對話,這不僅可提升機器人的實用性,還能增強其親和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作主旨演講。新華網 發
談及中國紅外傳感器技術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褚君浩坦言,隨著航天探測、紅外天文學和國防安全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對高精度和高靈敏度紅外傳感器的需求持續上升。人工智能的崛起,為紅外技術在智能制造、自動駕駛和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應用開辟了廣闊天地。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與發展,中國在紅外技術的基礎物理、材料建設和空間應用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儲備。國家層面提供的優越政策環境,以及年輕科研人員的加入和創新精神的激發,也為紅外技術的持續進步注入了新的動力。
在褚君浩看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如要研發出6K×6K超高像素的紅外傳感器,對材料的均勻性、性能穩定性和制造工藝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其次,在紅外天文學等領域,要實現對極微弱光子的探測,這要求紅外傳感器具備極高的靈敏度,技術難度相當大。此外,為了在汽車等領域應用紅外技術,必須降低成本。“這些挑戰不僅要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還要在確保成本可控的同時,保證產品性能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因此,提升中國紅外技術的整體水平,加強基礎研究,為技術創新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顯得尤為重要。”他如是說。
2024未來“士”界大會現場。新華網 發
在本屆工博會期間,眾多小型企業雖規模有限,卻以其卓越的技術實力和創新精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此,褚君浩說:“這些企業往往擁有獨到技術或產品,卻因資源與知名度不足,難以獲得廣泛關注和投資。工博會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助力他們吸引投資、開拓市場。”他認為,工博會的舉辦在激發思想交流、技術互動和產業合作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此外,科研人員與企業家只有具備堅定的信念、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卓越的專業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共同進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