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12月21日電(萬博雯)12月20日,由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儀綜所”)承辦的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中國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專家委”)2024年度會議在南京召開。此次會議旨在匯集多方智慧,為協同推進智能制造領域國際標準化進程建言獻策,也為中國以智能制造引領產業技術變革與經濟高質量躍遷擘畫藍圖。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郭晨光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專家委作為集政、產、學、研、用于一體的高水平智庫,要發揮好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將國家發展需求與企業發展需要有機結合,同時要加強核心標準創新能力并著力培養新一代標準化人才,為加速智能制造國際標準研制提供智力支撐。
圖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郭晨光致辭
據悉,當前我國“燈塔工廠”總數已達 72 家,占全球 42%。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加強國際合作,將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規范前進軌道提供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建議,通過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創新工作機制、深化國際戰略合作等,推動我國智能制造國際化進程、提升智能制造國際影響力、建設全球智能制造生態。
圖為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汪宏致辭
儀綜所所長歐陽勁松介紹,中國專家委于2021年由國家市場監管管理總局批復成立,旨在凝聚國內外標準化資源,強化各單位溝通協調機制。目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的指導下,我國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圖為儀綜所所長歐陽勁松致辭
儀綜所副主任、委員會執行秘書丁露匯報了國際電工委員會智能制造系統委員會(IEC/SyC SM)的工作進展,并介紹中國專家委的主要職責和本年度成果。她提出未來將加強與相關標委會、技術組織的溝通合作,持續推進智能制造國際標準研制。
圖為儀綜所副主任、委員會執行秘書丁露匯報工作
會議現場發布了智能制造標準國際化合作倡議,舉行了國家標準《企業智能制造效能評測方法》制定啟動活動,該標準的制定將指導企業科學評測智能制造實施效益和制造能力提升效果,以期為世界貢獻智能制造領域的中國智慧和方案。
圖為智能制造標準國際化合作倡議發布儀式
此外,來自中國、德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家的六名專家與企業代表、行業協會代表在會議期間發表了主旨演講,圍繞行業與技術標準制定、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數字化轉型探索等方面進行報告與論述,以實際案例為切入點,為制造業如何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人工智能是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人工智能以數據分析和模型訓練為主要驅動模式,如通過算法解析數據并利用神經網絡結構進行深度學習和訓練等。未來人工智能向更高階邁進需發展多模態信息感知、技能大模型、智能成長發育等領域的技術,發展具身智能或成為推動人工智能升級革新的關鍵方式。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海斌介紹,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指將人工智能集成到如機器人這樣的物理實體中,從環境中學習并動態地與環境互動的能力。未來發展具身智能需要實現異構系統的語義交互、智能體的通用操作系統、支持現場學習邊緣算力等技術。可見,人工智能向新發展需要完成從感知到認知的轉變,不斷拓展處理復雜任務的能力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