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開放共享服務的收入減去成本后,剩余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績效發放。”王文生告訴記者,作科所還通過健全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技術支撐人員多勞多得。
保障維修,解除后顧之憂
2024年6月,溫州醫科大學成功為學校價值2200余萬元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上了“共享保”保險。這是浙江省科技廳聯合太平科技保險公司推出的全國首款科研儀器保險產品。
此次溫州醫科大學投保的是價值30萬元以上、已接入浙江省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臺、配備物聯網傳感器并正常運行的學校大型儀器設備,保費每臺每年為1600元。在保險有效期內,這些大型科研儀器若在開放共享使用中因意外或操作失誤受損,保險公司將承擔部分維修費用,單臺儀器最高可獲8萬元賠償。
制約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的因素來自方方面面,高成本維修是一大“攔路虎”。共享過程中,科研儀器的損耗由誰來擔責、誰來買單、誰來修好,成為讓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共享路上徘徊不前的原因。
為了降低大型科研儀器在開放共享中因發生損毀造成的經濟損失,各地紛紛亮出實招。科研儀器共享維修保險正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記者了解到,“共享保”推出后,浙江理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等多所高校院所先后完成投保,最高保額達2000萬元。通過保險為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提供保障,有效提升了儀器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推動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除了相關政策的支持,一些高校院所也在探索新模式以解維修之困。
王海潔告訴記者,為破解由維修維護難導致的儀器設備利用率低的問題,哈工大利用在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中獲得的優秀獎勵設立“共享基金”,用于補貼儀器設備維修維護開放共享業務,重點支持校、院兩級公共服務平臺納入開放共享程度高、管理規范的大型儀器設備。2023年,哈工大入選科技部首批科研儀器維修維護示范基地。
談及如何進一步為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單位解“后顧之憂”,王海潔認為,要充分發揮科研儀器維修維護專業委員會的紐帶作用。例如,建立維修維護供需對接平臺,對故障報修公示、維修企業競拍、服務成效評價等進行全過程動態監管,建立經典維修案例集和優質維修企業名錄,不斷提高國產儀器維修維護能力和水平。
“同時,還要建立貴重儀器零部件信息庫,統籌各地區、維修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備件庫資源,建立備件庫總集,提高備件庫資源流通。”王海潔說。
延伸閱讀:為國產儀器提供“試煉場”
科技日報記者 沈唯 劉垠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作科所”)小分子檢測技術平臺實驗室里,方方正正疊起來的一組實驗儀器格外引人注目。一個個小柜子外形如同微波爐,最頂上還放著幾個瓶子,里面裝著透明液體。
作科所重大平臺中心副主任張麗娜告訴記者,這是悟空科學儀器(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悟空儀器”)自主研發的國產高效液相色譜儀,在食品、藥學、環境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這臺液相色譜儀,正是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儀器設備驗證評價中心(生命科學站)(以下簡稱“驗評中心”)接受“試煉”的儀器設備之一。
“現在國內很多企業研發了眾多品類的分析儀器。但這些儀器的實際使用效果如何,產品是否長期穩定可靠?我們最缺的還是用戶使用數據。沒有數據說話,國產儀器很難被市場認可。”悟空儀器總經理劉文玉道出苦衷。
支持企業自主研發科研儀器,必須讓這些“國貨”跑起來、用起來。開放共享平臺不僅能給國產科研儀器提供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還能在與國外儀器的運行數據對比中,找到不足和差距。
為挖掘現有科研設施與儀器的潛力,2021年,在科技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支持下,作科所成立了驗評中心,目前已經開展了5個機種的驗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