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報道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新一輪的工業革命。
作為全球老牌的制造業強國,2012年初,德國的產業界提出了工業4.0,而在探索未來制造上,美國則提出了發展“工業互聯網”。相比于前兩者,GDP超越了日本,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則在去年發起“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計劃。

對此,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李杰在《工業大數據》里德國提出工業4.0的最主要目標,是為了德國工業裝備開拓新的市場,而且還要改變以往只賣設備而服務型比重較小的狀態,要增強德國工業產品的持續盈利能力。毫無疑問,工業4.0的核心內涵中提到的,發展智能工廠和智能裝備正是實現這一切的重要支撐。
必須注意到的是,德國工業4.0的發展理念中,依舊是強調“硬”制造,緊扣自身的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通過制造業的服務化與智能化創造新的工業價值。而相比于德國工業4.0的“硬”制造,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則更強調“軟”,更側重于信息產業。
在近年美國提出的“再工業化”發展思路前,美國曾經提出了“去工業化”。而當時提出的“去工業化”,正是為了推進虛擬經濟和科技產業的發展,然而之后的金融危機,迫使美國意識到光靠虛擬經濟是不可持續的。不僅如此,美國“再工業化”的推行,也是基于美國前期已經積累了非常多的科技紅利,并逐步的應用到制造業上,這對于美國制造業的生產制造優勢已逐步凸顯,以至于在近兩年,關于“美國制造成本低于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事實上正是依托于它此前的信息產業基礎,通過發揮這一產業的優勢,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推動智能服務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