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市場分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濃墨重彩地登上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在審查、討論“十三五”規劃時提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十三五”期間,各領域應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新優勢,增強新動力,促進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平穩健康發展。
兩會速遞
R&D投入不僅到位還要用在刀刃上
“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2.5%。部分人大代表在審查報告時認為,要確保這2.5%的投入到位,并且要把錢花好、花到位。
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代表說,在“十二五”規劃的指標中有十八個約束性的指標全部完成。預期性的指標有35個完成了,但有5個與預期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2015年研究事業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支出,這個沒有達到,差了0.1%。這與當前調結構、轉方式、保增長,努力創建創新型國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楊震調研發現,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指標僅為0.7%。根據國際經驗表明,一個企業的R&D投入超過銷售值的5%以上才有較強的競爭力,2%只能維持基本生存,發達國家高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在銷售收入中達到10%甚至20%以上。在我國,眾所周知的華為公司,2014年研發投入達到408億,占銷售收入占比14.2%;中興通訊公司也達到了11.6%。
因此,他希望“十三五”期間,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投入主體,也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確保2.5%的目標要實現。
李子穎委員說:“我國研究經費本來就比較少,2015年,大概占到GDP的不到2.2%;而基礎研究在研究經費里只占4.7%。而美國是15%以上,韓國、日本是12%—13%,歐洲不少國家是20%以上。”
楊震認為,基礎研究占比太少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眾所周知,基礎研究意味著我們未來的科技創新能力,需要盡快改變這個局面。
消除人才歧視推行正確價值觀
“‘十三五’期間,全國要建成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培養1000萬的高技能人才。這讓我們感到激動,希望能實在落地。”
劉永委員說,技能人才從入職到晉升,職業通道有很多問題。“很多正式編制的門檻太高,要碩士博士,甚至洋博士。我們急需技能人才,就是招不進來。”
劉永認為,中國的產品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社會不僅需要院士,還得要能實施、組裝的高級技能人才,需要成千上萬的工匠、技能人才,要保證他們在社會上受尊重、推崇。”
“重視人才,不僅是引進、培養、引導科技人才,還要有正確的人才價值觀。”李鴻委員說,“現在從幼兒園到高中,教育都太浮躁,生怕輸在起跑線,擠不上獨木橋。科學家得有潛心研究的態度。社會的分配體系也要合理,要向高層次人才傾斜。”
“對人才不要有任何歧視。”張勤委員說,“比如一方面要學術民主,不要壓制年輕人;另一方面不要搞年齡歧視,禁止60歲以上的人申請項目和做領軍人才。現在我們把職務退休和學術退休混為一談,其實一個人只要能干就應該讓他干,許多著名物理學家都是終身搞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