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德、美、日制造的競爭,中國制造到底該如何突圍呢?基于中國制造的規模,以及業已形成的制造業基本布局,我的建議有三:第一,在大型裝備、工業母機等制造方面,應該繼續采取舉國體制,集中資源辦大事,并在華北、東北以及環渤海地區合理布局,向德國制造學習,未來必大有作為。第二,在民生(電子電氣、塑膠五金等諸多領域)、精密制造領域向日本制造學習,浙江、廣東等地區眾多的民營家族企業可以擔此重任,追求精益求精和基業長青,再加上生意上的精明,超越日本并非不可能。第三,以深圳為代表的創新型城市,完全可以在高新技術制造領域學美國制造。經過過去30年引進學習、山寨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創新,深圳無不展現出美國式制造的優勢特點,大有后來居上的勢頭。如果政府能夠注意到業已形成的這種趨勢格局,并在產業布局和規劃上加以引導,中國制造全面超越德、美、日制造指日可待。
再次,中國制造趕超德、美、日制造,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有利條件。一是時間,有持續增長和不斷升級的國內需求以及制造業轉移縱深作為支撐,可以為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贏得足夠的時間。也就是說,中國制造可以用時間換空間,獲得騰挪轉換的空間之后,就能夠做出超越對手的改變和提升。二是規模,中國制造總體規模巨大,舉國體制下的企業體規模也在快速壯大。足夠大的規模能夠聚合對手無法聚合的豐富資源,可以辦一些對手無法辦到的事情,比如高鐵、航天、核電、大飛機等方面的成功大多如此。三是速度,過去許多產業發展的事實表明,只要中國制造開始重點涉足的領域,通常會很快形成千帆競發的局面,最后決勝關鍵在規模發展的速度、成本降低的速度抑或技術創新的速度。比如,工業自動化產業才剛剛啟動,就已經顯現出超常的發展勢頭。四是人力資源優勢,德、美、日的人們養尊處優(美國有一小撮人除外)慣了,早已失去了激情和闖勁,產業工人短缺,而在中國,人們依然拼勁十足,發奮圖強,學習能力極強。對于中國制造來說,人力資源優勢注定成為未來趕超德、美、日制造的關鍵因素。
長期和中國制造業者打交道,對中國制造有較深的了解,所以對中國制造抱有更大的信心。結論是,盡管我也主張中國制造要向德、美、日制造學習,但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德、美、日制造并非完美無缺,中國制造也非一無是處。既要理性面對中國制造和德、美、日制造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國制造對于德美日制造的快速追趕,更要展望中國制造終將壓倒德、美、日制造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