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已提出很多年,之前有過多種名字,包括傳感網、M2M、物聯網以及萬物互聯(IOE)。從2005年開始,傳感網就出現在Gartner的“Hype Cycle”中,到2011年Gartner開始使用物聯網一詞,可以看出,物聯網炒作了很長時間。為什么物聯網會抓住人們眼球這么多年?大量傳統產業和科技人員意識到物聯網對未來社會的改變無疑支撐著這一概念,然而,可以預見,在專用于物聯網的低功耗廣域網絡推進下,物聯網的“炒作”向落地轉型加速。
現有連接方案的弊端
在過去的時間里,無線傳感網絡主要通過傳統的蜂窩網絡或如WiFi、Mesh和本地射頻等局域網絡解決方案來組織的。這些方案并未給物聯網的主流應用提供所需催化劑,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這些傳統的方式需要一個有線的電源,這就把物聯網的很多場景限制在只有現成電力線或需要專門布線的地方,所以只有那些能夠實現非常明顯的成本節約的應用才會使用這些方案;其次,在每一個接入點上,它們只有有限的覆蓋區域和深度,因此各類應用僅限于位于無線接入源附近有限的區域,這就阻礙了很多應用接入的可能;第三,它們的成本很高,比如,即使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有超過十億模組的出貨量,LTE模組成本仍然高達40美元以上。另外,Mesh網絡需要先搭建整體網絡才能使用;本地射頻方案需要每個企業要自行建設管理和維護無線基礎設施,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才是可行的。
低功耗廣域網絡的作用
公共性的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連接可以非常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低功耗廣域網絡正如其名字一樣:無線覆蓋區域廣泛,但功耗非常低,另外,LPWAN對終端低成本有非常大的貢獻。與2G、3G、LTE蜂窩無線技術形成對比,LPWAN只是窄帶網絡,不過大量的物聯網設備并不需要傳統蜂窩寬帶網絡所設計和提供的數據吞吐量。實際上,根據James Brehm & Associates研究顯示,大概86%的物聯網設備每月僅產生不超過3M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