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1:儀器“中國造”
去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個概念,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如何開啟中國制造的升級之路,對各個行業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儀器行業自然也不例外。長期以來,我國科學儀器行業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各種監測、質量控制、新藥研發等領域的儀器大量依賴進口。
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周其林說,目前我國科學儀器設備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這種現狀亟待改變。“推進《中國制造2025》,邁向‘工業4.0’,要實現自主研發生產各類儀器設備,才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國家必須制訂科學儀器設備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繪出重點領域產業技術路線圖,采取自主研發、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等模式,利用國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才、技術和條件,加快科學儀器設備的國產化。儀器企業必須具備“工匠精神”,注重品質,提高技術,讓國產儀器的研發朝著“高精尖”方向發展,逐漸擺脫“高精尖”設備依賴進口的現狀,讓高端科學儀器實現真正的中國制造。
熱詞2:國家實驗室建設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就“十三五”規劃起草作出說明時指出,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臺。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所長何力建議盡快建立獨立法人的“國家實驗室”,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實驗室將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的高地,形成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實力,成為國家重要戰略創新力量。國家實驗室對于改革科技布局、推進科技發展、重組科技資源、優化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將產生深遠影響。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集中全國優勢力量,建設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研究基地是當前中國政府的目標。
國家實驗室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成敗與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期待兩會上更多人參與到國家實驗室建設的討論中,讓國家實驗室在發展過程中少走彎路,真正實現以國家實驗室帶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行業發展,讓我國向科技創新型社會發展。
熱詞3:大科學裝置
美國科研人員2月11日宣布,他們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
這次美國人發現引力波,比屠呦呦獲諾獎消息更熱,說明中國人對此很感興趣,也說明大科學裝置的國際影響力遠遠超過獲得諾獎。
那么,何為大科學裝置?專家認為,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其科學技術目標必須面向科學技術前沿,為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貢獻。大科學裝置無疑是眾多高新技術的源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