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架名為“SULSA”的無人駕駛飛機橫空出世震驚了世界。“SULSA”由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兩位年輕工程師設計和制造,除了驅動用的馬達,包括機翼、整體控制面和艙門在內的所有部件都是在2天時間里“打印”組裝出來的。
也就是在短短兩年時間里,3D打印技術已運用于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造價高昂的戰斗機、艦載機等也都能通過“打印出爐”了。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使用激光成形超過12平方米復雜鈦合金構件的技術和能力,并在航空科研項目的設計試制中投入使用。
生產效率是傳統的3倍
由于抓住了“投入產出比”的脈搏,3D打印技術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預測為“將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來臨”。這一具有數字化、智能化等特點的先進“復制”制造技術在民用化的同時,也悄然成為國防和軍事工業的“新貴”。
在國防大學軍事后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教授李大光看來,3D打印技術可以減輕后勤保障壓力。就目前來說,使用相同數量的耗材制造零件,3D打印機的生產效率是傳統方法的3倍。如果在戰場上有一臺3D打印機,就可以及時生產出戰場上消耗的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這將大大減輕后方生產和后勤保障的壓力。
隨著“制空權”對于現代戰爭的意義越來越重大,各國在積極研發新一代戰機的同時,3D打印技術也逐漸被吸納運用其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要研發新一代戰斗機至少要花10—20年的時間。美國F-15戰斗機從1966年計劃研發到首飛就耗時6年,F-22則花了16年;俄羅斯的蘇-27耗時10年,蘇-30也花了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