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彥波看來,浙大中控、北京和利時等國內企業生產的傳感器,用起來并不比日本橫河、美國霍尼韋爾等國際巨頭的產品遜色多少。不過,某些特殊部件,如需要耐高溫高壓的傳感器,國內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還有是些差距的。但我認為這不完全是技術水平的問題,傳感器生產企業應該在管理、品控上再多下功夫。
對于當下的智能制造而言,傳感器已經不僅僅是采集數據的眼睛和耳朵,更是高端制造、流程控制、聯網操作的大腦和心臟。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林雨指出:“不同行業間的差距非常大,對于石油化工等流程工業來說,需要用到的新型高端工業傳感器較少,但在高端制造領域,傳感器的國產化率還很低。”
高端新型工業傳感器尚難擺脫進口的“魔咒”
今年年初,我國首個面向工業4.0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和示范生產線誕生。該方案以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發的WIA-FA技術(目前世界上唯一面向工廠高速自動控制應用的IEC無線技術國際標準)為支撐,融入一系列前沿核心技術,有著極高的靈活性和智能化。但就其應用的傳感器而言,主要還是進口產品。
“在航天、軍工等領域,為了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可以不計成本地生產研發、生產部分高端傳感器。但是應用到工業領域,目前階段還是采購進口產品比較劃算。”相關負責人透露,“高端電機、視覺、力覺等高附加值的傳感器我國還不能大規模生產,只能依賴進口。為了追求整個系統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又連帶許多傳感器也要使用進口產品。”
從《<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中,可以看出些許端倪。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位居十大重點領域,其中新型工業傳感器在2020年的近期目標是,將智能型光電傳感器、智能型接近傳感器、中低檔視覺傳感器、MEMS傳感器及芯片、光纖傳感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20%。
“工業傳感器,是考驗一個國家工業體系是否完善的關鍵性因素。”曾經為國內多家主流汽車、家電、機床等生產企業提供過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楊超對此更有發言權。“工業機器人也好,生產線、反應容器、數控機床也好,智能制造的標準化設備和非標準化設備的基礎都是由很多傳感器共同集成的。”楊超告知,“早期,我國智能制造設備大都是從國外進口,造價很高。后來國內設備企業引進、消化之后,實現了自主生產,但是為了選型的方便以及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傳感器一般還是采用原廠的產品。”
“這些進口傳感器的價格自然不菲,比方說德國SICK的一對激光監測傳感器就要7~10萬元。不過,和整體設備的價格相比,還是占比較少的份額。”楊超說,“實際上,應用比較廣泛的進口傳感器,如邦納、歐姆龍的視覺模塊,宜科、菲尼克斯的編碼器,也有類似的國產產品。但是相對于民用來說,工業環境對傳感器的要求更高,從穩定性、精度、運行安全等多方面考慮,我接觸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中,傳感器的國產化率還是很低。”
眾望所歸:智能制造傳感器需提高國產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