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智能化的最高水平就是實現完全自動無人駕駛,然而無人駕駛汽車目前更多還是處于概念車的階段,離市場化還很遠,這當中“倫理”和“安全”就成了無人駕駛必須翻越的兩座大山。中國汽車電子技術展覽會Automotive World China 2016將于2016年8月30日-9月1日在深圳會展中心榮耀登場!展會將帶來融合電子設計與互聯網應用相結合的全新汽車文化。
為了搶奪無人駕駛汽車市場,各家企業間的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全球知名IT企業與傳統車企都在加快步伐,力爭2020年前后實現無人駕駛汽車的商用化。中國、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國家也都指定了相應的法律,積極扶持相關基礎設施的鋪設。隨著商用化目標時期的臨近,保險、召回等對應的管理制度也在完善中?,F在已經出現了利用高檔車型進行高速公路輔助駕駛、自動泊車、防沖撞等一定程度的無人駕駛汽車應用。
據統計,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多達130萬人,另外有五千多萬人受傷。由此增加的社會成本每年多達5.6萬億美元。
美國圣母大學哲學專家唐·霍華德教授在接受華爾街周刊采訪時說道,如果將交通事故引起的傷害比喻成疾病的話,那么無人駕駛汽車就是有效的治療藥物,而且已經接近了現實。另外道路使用率也將大幅度提升,相比現在的交通可以提高三倍的通行效率。上下班高峰路上人們不用一邊抱怨堵車一邊開車,而是用社交軟件與親朋好友愉快的進行交談。
雖然還有一些杞人憂天的聲音,但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成為了全球發展的主要趨勢。下面將針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情況,列舉幾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倫理上的進退兩難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進退兩難的窘境,無人駕駛汽車也未能幸免。2016年,美國的前言技術期刊'MIT Technology Review'上刊登的一篇論文引起了廣發的熱議。論文的題目有點聳人聽聞,標題為'無人駕駛汽車為什么要設計成殺人工具?'。論文作者針對無人駕駛汽車可能出現的三種狀況提出了質疑。第一種狀況是,正常行駛的車輛前方突然出現人群的時候。繼續前行,會危機多名行人;但調轉行車方向的話,則會讓旁邊的行人遭殃。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危害最小的后者。第二種狀況是,車輛前方出現了一名突然橫穿馬路的行人;如果調轉方向,行人可以避免被撞,但車上的人會有傷亡的風險。反之,行人會死亡,車上的人可以活下來。此種狀況下,大多數人都會優先選擇保證車上人員的安全。第三種狀況為,車輛前方出現了十名行人;如果調轉車頭,車上的人員將必死無疑。問題是,應該保十名行人的生命呢,還是保駕駛員的生命呢?還是選擇在任何情況下,可以最小化人身傷亡的方法呢?如果車輛被設定成優先保護行人的安全,而犧牲乘車人員的安全的話,消費者是否會買賬?我們很難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但必須要趕在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普及之前找到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我們總不能寄希望于一個機器來判斷人命攸關的道德性、倫理性選擇題。
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曾經說過,沒有理由不相信機器通過學習,也可以對各種環境做出對應的倫理判斷。但相比機器的學習技術,我們更應該關注讓機器學習什么??梢灾鲃幼R別周邊狀況,判斷移動路徑,并且自動運行的無人駕駛汽車可以算作是機器人。為了讓機器人與人類駕駛的車輛一起行駛在道路上,還需要滿足最低限度的社會接受度。發達國家中,一些國家已經召集了工學、法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討論法律上的、制度上的討論。也許真正阻礙無人駕駛汽車商用化進度的,或許就是倫理道德上的進退兩難。
相比舒適度,安全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