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還將構建創新文化遺產價值認知研究方法體系,完善埋藏(地層)、古生物、古環境、資源開發、物料流通、人群遷徙等領域考古學研究方法。形成文化遺產空間觀測、天地聯合遙感遙測、復雜埋藏條件對地勘探、渾濁水域水下考古探測、精確測年、文物形貌結構信息提取、文物無損/微損檢測、殘留物提取與鑒定等技術;突破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便攜式儀器及工具包、文物無損/微損檢測裝備、非金屬文物探測器、水下文物監控浮標、水下藍綠激光探測器、水下3D成像聲納、湍急水流條件的水下考古調查機器人等專有裝備;形成相關方法、技術與產品等系列標準。
檢測儀器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應用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離不開科學儀器的參與,檢測儀器除了在環境監測、食品安全檢測等生物、化學等領域有眾多應用之外,同樣適用于文物檢測。尤其是20世紀中期“科技考古”學派的興起,更是打開了檢測儀器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展現拳腳的大門。以“X熒光光譜分析”為例,該技術可以對固體,甚至液體、氣體中元素做快速定性定量的分析,對各材質的絕大多數文物如金屬、合金、陶瓷、玻璃、玉石珠寶甚至書畫、顏料、油畫中的元素或微量元素含量做定性識別和定量分析,在鑒定古物的年代、真偽、產地、制作工藝等方面有突出的應用。除了光譜技術以外,本次《規劃》對于水下考古等方面也十分重視,強調基于激光、聲吶成像、磁力探測等多種技術的研發;對于環境監測傳感器的研發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水質監測、土壤監測傳感器的幫助下,更快速的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
根據不同片區文化遺產的遺留程度,利用不同的檢測技術等也是《規劃》的特色之一,如川渝石窟重點保護工程,開展超聲波、雷達和太赫茲等技術在石窟巖體穩定性評價方面的適用性研究;墓葬附屬彩繪文物,開展輻照技術、生物技術以及納米材料等在墓葬附屬彩繪文物霉菌防治中的應用研究??梢娫诮酉聛淼臅r間里,我國會更看重科學儀器和檢測設備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范圍,盡可能發揮儀器的自身特色,為文物保留和修復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推動考古事業更長遠的發展。
我國文物保護產業潛力巨大,為了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國家設立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十二五”期間,國家投入了10個億用于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考古將是考古領域的潮流趨勢??茖W儀器設備也將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智能化的不斷擴展,引入了大量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等高端設備,這些都為文化遺產保護產業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和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