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是華夏文明歷史延續的血脈,是時間長河遺留的瑰寶,它理應被珍藏,值得被研究。而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入侵,當年輕一輩更喜歡過“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而不愿意紀念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清明節”“重陽節”時,我們的民族文化也逐漸淡漠了,國家與民族凝聚力受到了嚴峻挑戰。倘若文化遺傳保護工作一旦中斷,歷史則將永遠留下遺憾,這一記警鐘,敲醒了正在沉睡的國人。
“十三五”時期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主要工作目標
近日,科技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規劃》,明確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科技創新體系。規劃提出,聚焦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保護修復、傳承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務4個重點方向,我國將致力于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國產專有裝備和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具體目標如下:
一是顯著提升文化遺產價值認知的科技支撐能力。大力發展文化遺產價值認知科學與技術,在遺跡遺物探測、文物信息提取、文物價值挖掘等方面,集中突破天地聯合遙感遙測、考古預探測智能機器人、復雜環境中的水下文物探測與判別、多功能水下及水面搭載平臺、高環境適應性水下文物監測、精準測年、無損/微損檢測、文物形貌結構信息高保真提取、殘留物提取與判別、考古現場鑒別與應急保護、古代生存背景與生業模式分析、古代材料加工技術與物料流通闡釋等核心關鍵技術20項以上,研發關鍵裝備10套以上,初步構建文化遺產價值認知技術與裝備標準體系;建成基于多源信息的陸地與水下文物資源調查和考古全周期智能決策系統各1套;揭示泥河灣早期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歷程,豐富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理論模式。
二是顯著提升文化遺產保護修復的科技支撐能力。構建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和檢測方法體系;形成室外石質文物、墓葬彩繪文物、泥塑、土遺址、木構建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城、工業遺產等保護綜合技術體系和解決方案;研究館藏文物保護關鍵技術專用工具、材料和裝備;提出監測、評估、調控的綜合指標和方法,全面提升館藏文物和遺產地預防性保護整體水平;研制適合博物館和遺產地預防性保護所需感知、監測、調控和防震等高精度裝備;重點解決傳統工藝領域的關鍵瓶頸問題。形成核心關鍵技術30項,關鍵裝備15套,相關技術規范、方法和產品標準3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