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行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的本、興國的器、強國的基。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積淀,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在500多種工業產品當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存在。與工業強國相比,我國制造業的優勢主要還體現在工程機械、家電、電子消費品等模塊化架構產品,以及通信設備、高鐵、核電裝備等大型復雜裝備領域,但在需要前沿科技支撐的核心零部件領域,仍相對缺乏優勢。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以新技術新行業新模式,推進傳統儀器儀表產行業生產、管理與營銷模式變革。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推進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區、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基、重大裝備專項工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制造向中高端邁進。
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是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與中國制造行業發展要求的戰略選擇。從制造業轉型升級,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到邁入制造業強國,《中國制造2025》的內涵重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
首先,中國制造要向中國智造轉變,邁向中高端。
《中國制造2025》于2015年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該計劃進入了“啟動實施”階段,今年除了“深入實施”的表述外,還強調要“加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機器人,3月11日上午,在工業與信息化部召開的就“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有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中,副部長辛國斌還特意對我國機器人儀器儀表產行業發展做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