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就亂的情況很難再發生,現在各個單位都在加強內控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希望能和國家相關制度銜接,真正把國家擔心的事情給解決了。”不過,在全國政協委員、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劉永看來,任何事情都并不是絕對的。“科研經費管理也不是放得越寬越好。經容易被念歪,放太寬會也造成混亂。不過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并不過分擔心,因為目前追責機制已經建立起來。因此,對于科研經費‘松綁’,我充滿了信心。”
近年來,諸如《多措并舉全面推進內控體系建設》、《推進內控機制建設 扎緊廉政風險制度“籠子”》等報道幾乎天天見諸各大媒體。記者注意到,2016年,“973計劃”“863計劃”等名詞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據了解,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改過去由部委管理具體項目的做法,轉而委托7家專業機構負責從受理評審到驗收的全流程管理。
經過多年的內控建設,加之不斷完善的國資及財務管理,科研經費管理使用過程中的“運動員”和“裁判員”真的已經徹底分開?對此,一些委員還是持謹慎態度。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院長高抒在3月6日的小組討論會上,就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提三點建議:一是守住底線,不能將經費化公為私。二是應把審計的重點放在經費使用的合理性上,而不是簡單地對照預算和決算。三是進行后評估工作,幫助科研人員把項目管理做好,包括預算的合理性。經費和項目管理的主導方應是科研人員,上級只起檢查、監督和指導作用,否則就會“一收就死,一放就亂”。
扶上馬 送一程
在科研經費中,科研儀器的采購支出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事實上,我國科研儀器市場長期以來為進口儀器占據。“2014年,我國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的貿易逆差高達177億美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儀器儀表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4%,拉動相關經濟產值卻達66%。”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徐濤在小組會上列舉出的一組數字。在徐濤委員看來,在國內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政府采購理應成為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拉動我國科研儀器裝備產業發展的“第四駕馬車”,“將國產設備扶上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