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這個智能制造項目軟件、系統都準備好了,現在就缺適合的傳感器了。”在本屆高端峰會上,有研究所專家稱其項目就是卡殼在傳感器上。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進入攻堅階段,智能制造成為主攻方向,但傳感器卻成為最大的“短板”。智能制造的本質是以數據的自動流動來解決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大數據專家、電子科大教授周濤對記者表示,目前大數據的難點之一就是“采集數據”,這有賴于合適的傳感器。
“不抓傳感器,智能制造沒法真正落到實處。”郭源生對記者感慨道:“打個比方,傳感器就如人類的五官和皮膚,如果手都燒著了,腦袋卻沒有這個信號可接受,還談什么信息處理和決策呢?沒有傳感器,就算給機器人裝50個微處理器,也無法做到智能。”
“傳感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郭源生看來,以往計算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已經較好地解決了信息處理和信息傳輸問題,新一代信息技術主要為傳感技術,致力于解決信息(數據)采集。 “沒有傳感器,云計算和大數據將‘難為無米之炊’,物聯網將走向‘空心化’,智能制造等實體經濟也就成為‘空中樓閣’。”
郭源生強調,我國確實有了較強的產業基礎,但產業尤其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基礎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巨大的差距。“我們確實做了很多應用創新,‘拿來主義’成就了繁榮的終端市場,但也導致長期忽視基礎領域的發展,在更基礎的材料、元器件、管理理念、人才培養上都存在痛點,這就包括傳感器;接下來,夯實實體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政府應加強基礎研究的扶持和引導。”
呼吁頂層設計 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