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中國提出兩個符合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兩者合稱“一帶一路”戰略。其提出結合了歷史、現實與未來的優勢條件,就歷史的優勢條件而言,即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何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名稱,并非自古有之。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接受,并正式運用。因此,“絲綢之路”并非一般的道路,也不是一般的交通線,而有特定的概念。
李希霍芬1868-1872年在中國考察期間,并參考中國史書記載,發現了這條從洛陽、長安到中亞撒馬爾罕,運送絲綢的商道,絲綢從中國輸出到中亞、西亞,最終到達歐洲。因為這條路上主要運送絲綢,影響最大商品也是絲綢,所以李希霍芬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在他之前,中國的各類官方及私人編著的史書及典籍中都沒有“絲綢之路”的說法。而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時,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在隋唐時期這條海上通道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人們也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這種叫法只能是在李希霍芬之后了。
陸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前提則是歷史上有名的“張騫通西域”。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但一離開漢朝的控制區,張騫就被匈奴人扣留了十多年,才得以逃回漢朝。他此次雖未完成使命,但其親身經歷以及見聞引起漢武帝興趣,他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成為《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起到了探明路線的作用,使大漢對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