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和國慶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近期,廈門市場上的保鮮、活體和冰凍水產品的交易也隨著“雙節”的臨近開始火爆起來,水產品質量安全因此受到了更多市民群眾的關注。
聚焦廈門市水產品質量安全情況。上周六晚,有媒體記者探訪了廈門最大的水產品交易集散地——中埔水產批發市場,詳細了解了水產品批發環節質量安全監管的“臺前幕后”,并首次通過鏡頭捕捉了技術人員對水產品質量進行檢測把關的幕后細節。
如何查“藥殘”?
盡管廈門市的養殖水產品僅占全市流通水產品總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大多銷往外地。但是,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依然不可輕視,養殖水產品質量監管的責任就落到了市區漁業監管部門及其檢測機構身上。
市漁業質量監測站主任洪江告訴記者,活體水產品與保鮮、冰凍水產品的檢測重點不同,后者會驗證產品是否浸泡過甲醛和雙氧水,前者則主要檢測是否有藥物殘留。而實驗室內的氣相色譜儀和液相色譜儀等儀器設備就是揪出水產品“藥殘”的利器。

檢測人員給記者演示了檢測過程。以氯霉素為例,鰻魚樣本經過一系列前期處理后,首先要經過酶標儀初篩,如果結果顯示為陽性,則需要再通過氣相色譜儀檢測。從將魚送進實驗室到得出最終的準確結果,需要大概三天時間,“基本上很輕微的殘留藥量都可以檢測出來?!睓z測人員說,比如孔雀石綠,檢出限是0.5μg/kg,而重金屬的最小檢出值則是0.0000000001μg/kg (注:這個檢出值是10的負十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