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一代iPhone引起各界的熱議,其中除了人臉識別技術之外,無線充電技術也成了研究人員關注的話題。事實上,無線充電技術已經不是第一天提出,只是此前技術暫未成熟,實際應用場景中尚少使用。據悉,手機通過無線充電技術,達到充電的需要,是當前無線充電技術率先使用的領域。
無線充電技術是通過哪些方式實現充電的呢?據了解,電磁波、電場感應、磁場感應、磁共振是無線充電的主要方式。
無線充電技術,業界究竟有哪些看法?
有人士認為,目前,所提及的無線充電功能并不準確。因為當前市場上的宣傳無線充電技術的手機,仍需放在“無線”充電座、充電墊或支架上,這些充電設備本身與附近插座相連。
國外的無線充電技術開發商曾認為,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案還不夠好。如果必須要將移動設備放在充電設備上,那么它們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移動設備了!
美國貝爾維尤無線充電技術公司Ossia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哈特姆·扎因(Hatem Zeine)也稱:“我們認為,無線電源應該像Wi-Fi那樣。當你進入家門時,你口袋中的手機就可以自動充電。”
也有硅谷的科技企業人士表示,正在做的絕對屬于前沿科學,無線充電的創意在硅谷已經瘋傳了很長時間。
無線充電技術將在哪些領域最受歡迎?
即便是人們對當前的無線充電技術看法各不相同,甚至褒貶不一,但也阻止不了無線充電技術發展的步伐。最近,頻頻傳出無線充電技術,除了在手機領域的應用,還在電動汽車等領域也有研究。
此前,日媒曾在3月份報道一款新型電動自行車與普通自行車無異,但其前車筐里裝有板狀的受電裝置,只要停放在專用的充電裝置前,即可無線充電。其無線充電通過微波進行,充一次電可行駛約25公里。精華町的健康推進課課長森田吉彌表示:“這款電動自行車不用取下笨重的電池,很方便”。
有些人認為,無線充電技術甚至可被應用于更大的房間或建筑中,甚至是整個城市。4月份,無線充電標準組織AirFuel Alliance宣布在深圳推出其首款共振型智能城市生態系統,可在不同公共場所提供無線充電服務,包括機場、地鐵站、酒店、餐廳以及購物商場等。高通和Chargifi也都在參與這個項目。
無線充電技術是“好點子”,為何難以最大化實現?
備受期待的無線充電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而已,是一個“好點子”,然而,目前卻難以最大化實現。其中,有這些方面的難題:
一是,安全性問題。專家指出,“對于長期影響的研究目前還不充分”。二是,使用的電波規格。有意見指出,無線充電使用的電波與使用手機時產生的電磁波相干擾。但若被稱為“第二次無線技術”的無線充電若能普及,或將會催生新的經濟社會。
據悉,為支持無線充電技術的普及,2010年誕生了名為“Qi”的無線充電標準。全球約240家移動設備及汽車生產商參加了提出Qi標準的WPC(無線充電聯盟)。WPC計劃將Qi的輸電能力提高,這或將使適用范圍從手機擴大至照明、電視、電腦和吸塵器。未來電線可能從家庭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