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重拳打擊環境監測造假事件,但是,環保監測平臺數據造假仍是有發生。近期,有暗訪人員發現鄂州市一企業的氨氮在線監測儀的數據有“貓膩”,這讓業界“大跌眼鏡”!
事情得從2017年8月11-28日這18天說起。據當時的監測儀器設備維修工作人員表示,由于監測故障停止工作,并沒能正常產出數據和分析。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暗訪人員發現環保部門的監控平臺上有該企業監測設備故障期間的完整數據。
監測數量龐大,需大量監測儀器輔助
對需要監測的企業,進行安裝自動監測儀器,數據上傳監控平臺等方式,是當前遠程監控排污企業的方法。據悉,2016年我國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高達1.4萬多家,環保監測人員人手少、任務重,靠人工監測根本忙不過來。
因此,大量自動監控設施提供的環保監測數據至關重要。這也說明國家相關部門重錘打擊環境監測造假事件,需要大量的監測儀器作為采集精準數據的依據。這樣一來,將推動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市場的發展。
監測數據“做手腳”事件,層出不窮
2016年2月,山東一企業長期排放超標污染物,且使用不正當的大氣污染物監測設備,被相關部門公開審理該案件。
2016年3月,杭州市環境監察支隊對余杭某印染企業突擊檢查。在線監控數據采集儀器中的歷史文檔,發現該廠前段時間排放的污水中,遠超排放標準。
2016年5月,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通過重點污染源動態管控系統,發現一企業擅自修改監測數據,導致企業排水氨氮自動監測數據降低。
2016年,福建10多家企業,涉嫌篡改、偽造污染源監測數據,企業內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等原因被嚴查。有企業自動監測儀器采樣管路被人為斷開并封口,監測儀器的進樣管被插至礦泉水瓶中,涉嫌偽造監測數據。
近期,孝感市某企業安裝有廢水排放實時監測流量計,暗訪人員發現,該流量記錄的數據,遠遠高出監控平臺上記錄的數據,也就是說廢水實際排放量,遠遠高出環保部門掌握的數據。
回應:重錘打擊監測造假事件
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采集的精準數據是環境治理的“晴雨表”,反映著地方環境質量狀況,有沒有超出預警范圍,是否需要調整治理方向和對策等。數據一旦弄虛作假,環境監測的預警效應就大打折扣,不僅會干擾治理判斷、貽誤治理時機。
對于提到的環境監測事件,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花巨資打造的在線監測系統,竟然被一些企業鉆了漏洞,將會以0容忍的態度依法打擊懲處。
并鼓勵公眾一起監督,必要時刻可以撥打12360舉報違規的企業。為了對監測系統數據嚴格把關,將完善現場查處機制和跟蹤處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