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霧是高速公路上的“流動殺手”,對團霧進行預警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大霧及團霧成為秋冬季交通事故、特別是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的重要元兇。由于團霧具有突發性和局地性,監測預警難度極大。
高速上的“流動殺手” 突發性強能見度低
“團霧”是由于地面輻射冷卻,使貼近路面的空氣變冷而形成的,其本質也是霧,出現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但霧氣更“濃”、能見度更低,因此又被稱為“霧中霧”。而高速公路由于路面白天溫度較高,晝夜溫差更大,更有利于團霧形成。
在團霧外,往往視線良好,一旦進入團霧內,則會一片朦朧,能見度通常只有十米到二十米,甚至更低,且突發性很強。因此,團霧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極具危害性,易在車流量大的路段引發多車追尾事故。霧天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時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是名副其實的高速“流動殺手”。
南方秋冬團霧最高發 清晨夜間為多發時段
團霧的形成需要兩個主要條件,一是低層水汽充沛、空氣濕度大,二是晝夜溫差大且風小。南方的秋冬季節往往很容易滿足這兩個條件,據統計,年均發生10次以上團霧的高速路段中,中東部的長江沿線及江南一帶都是團霧的重災區,位于湖南和四川的最多,超過百條。
國產商用團霧監測預警雷達面世 或將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日前,由國內自主研發的一款商用團霧監測預警雷達在安徽合肥面世,對團霧的定位精度可達7.5米。

安徽中凱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負責人周劍介紹說,這一團霧監測預警雷達由該企業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所共同合作,歷時2年研發成功,其核心探測單元為團霧監測預警與能見度測量合成光學雷達
“團霧”往往出現在大霧中數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圍內,霧氣更濃,能見度極低,且不斷變化。
“團霧監測預警雷達是基于光學遙感技術開發而來,內部有一個激光光源,在工作時,發射出來的激光照射到大氣里,會使顆粒物產生后向散射,而雷達內部的光學望遠鏡系統會將散射光信號轉為電信號,并通過數據采集系統記錄分析,從而對團霧進行定位,目前定位精度可達7.5米。”周劍說。
據介紹,這一雷達具有兩項特點使其能夠滿足商用需要:一是能夠探測出團霧區與非團霧區的界線以及霧區可見度;二是光源發射和工作原理的改進,大幅降低了成本。目前,該系統的激光雷達自動采集和防護的方法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預計2018年將實現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