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華為是當之無愧的領跑者,布局5G已達9年的華為也收獲碩果。
早在2009年,華為就投入6億美元用于5G標準階段的研究;2017年華為在5G產品開發上投入逾40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預計超50億元;人力方面,共有超過5000人從事5G項目開發。
去年11月,華為的Polar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解決方案,受到世界矚目,但華為在5G原創技術方面的貢獻遠不止于此。
目前,從無線網、承載網、核心網,到芯片、CPE,華為是全球唯一一家可提供端到端5G預商用系統的公司。
2017年12月3日,華為3GPP 5G預商用系統獲得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組委會頒發的“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在大會上宣布,“華為將于2018年推出面向規模商用的全套5G網絡設備解決方案,支持全球電信運營商部署5G網絡。同時,華為也將于2019年推出支持5G的麒麟芯片,并同步推出支持5G的智能手機。”
尤其是上下行解耦,解決了5G技術在覆蓋、成本、可靠性之間的主要矛盾。由于5G網絡適用的頻段較高,而頻段越高覆蓋能力越差,運營商需要增加站點來提高覆蓋,大大增加了建網成本。
所以,如何做到低成本的5G連續覆蓋成為5G部署痛點。
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介紹,基于該創新技術,5G將打破歷來移動通信上傳下載頻率綁定的限制,通過多頻段立體協同,在享受3.5GHz下行大容量的同時,將5G網絡上行承載在1.8GHz,最大化頻譜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網絡覆蓋。根據在英國倫敦驗證的結果,使用上下行解耦技術后,覆蓋半徑提升了73%,基站覆蓋面積可以提升3倍。
因此,基于這樣的技術可以幫助運營商解決覆蓋問題,大幅度減少建網投資。
“當我們提出上下行解耦的技術以后,得到了全球運營商的廣泛支持,包含中國三大運營商以及歐洲的不少主流運營商,也包括不是我們客戶的美國運營商,這也是為什么上周在美國上行解耦技術可以完成標準化。”楊超斌表示。
按照3GPP時間表,在今年底R15階段第一個標準基本凍結后,2018年6月將繼續完成面向eMBB場景的SA(獨立組網)標準,最終將于2019年底完成面向eMBB(增強移動寬帶)、mMTC(大規模物聯網)、URLLC(低時延高可靠通信)三大場景所有需求的完整版的5G R16國際標準的制定。
目前,華為5G預商用系統已進入全球多個信息產業發達國家。
在倫敦、柏林、北京、上海、東京、米蘭、迪拜、溫哥華、多倫多、首爾等10個核心城市實現了5G預商用網絡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