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商訊:1月19日,由中國環博會與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共同主辦的“環保企業家50人新春私享會”在上海金茂君悅酒店展開頭腦風暴,以“融智·迎接環保3.0”為主題,共同探討了新時代環保企業如何在與經濟發展的“聯姻”中,重拾品牌內核,實現品質落地。
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
上海市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陸書玉在私享會上分享到“30多年里,環境保護在一步步發展。特別是近些年,公眾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大家也看到,比如環境保護維權的按鍵不斷地出現,還有一些公眾對于環境保護的呼聲此起彼伏。這也看出來現在對于環境保護行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成為未來支柱性產業”這是業界對于環保更為積極的希冀。據業界分析,在供給側改革與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截至2030年,我國有望完成大面積傳統型污染治理。而要與支柱產業的定位匹配,則需要從污染施治后的后端逐漸轉向綠色生產的前端。在環保產業的新時代,環保企業要更新理念,如果還停留在做單一的末端治理,停留在過去國家的產業驅動政策上,可能就會被行業所淘汰。為此,環保產業仍需貢獻出更多“干貨”。包括治理技術、商業模式、投資環境在內的產業生態都應與時俱進地煥發“新顏”,實現從大到強的必由之路。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環保產業的下一個努力方向。
3.0時代企業“走出去”時機已成熟
環保產業身負“萬億”資產,粗放式管理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怎么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堅定不移地邁入精細化發展正軌呢?既要引進技術,又要整合資源,還要吸納人才,國內環保企業的目光正在延伸向海外。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上海巴安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霖先生在私享會上介紹了巴安水務對國際化的戰略和布局。“借助‘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環保企業加快對國際上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拓展,成為‘走出去’的新領域。目前為止,巴安水務全球化市場網絡已經逐步形成,在北美、南美、歐洲、中東擁有多家子公司,業務范圍包括海水淡化、污泥處置、工業零排放、中水回用、超濾膜技術、危廢處理技術等。同時,巴安通過海外并購,收納了大批相關技術人才,將歐美先進的環保技術納入旗下,并培養近百名具有管理能力的青年才俊。”
在“一帶一路”倡導下,無論是從延伸環保業務,還是從增強自身競爭力的角度來看,“走出去”的時機都已經成熟。
環保產業中實現共享經濟
OFO小黃車和摩拜單車的較勁,把共享經濟推上了風口浪尖。對碎片化的環保產業而言,基于這種思維的商業模式也已經初露端倪。
傲江生態環境是國內環保行業最早期提出“資源共享”這個商業模式的企業。“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傲江生態環境深諳其道。傲江生態總經理劉勇在私享會上表示“我國的環境污染形式嚴峻,不能也不可能依靠某家企業單打獨斗來解決問題,只有實現技術與設備等資源共享,資源最大化利用,才能真正實現共贏互利,共同促進整個環境修復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正是基于如此的信念,傲江生態環境確立了‘資源共享’的獨特模式,力求為我國環境修復產業提供最專業的工程服務。”
類似碎片化的商業模式創新還可以挖掘很多,企業的痛點、政府管理的難點、社會的關注點,如果通過“降維”解決了“增值”的問題卻可成為環保企業模式升級、為客戶和政府提供增值服務的創新點。一旦突破了模式創新難點,也許就打來了另外一扇窗、進入另外一片天地。
技術創新需要關注一致性和穩定性
據預估,“十三五”期間中國環保市場空間規模將達17萬億元。那么在各路企業蜂擁而至的當口,企業究竟憑借什么立足于市場?毋庸置疑,技術將是環保企業爭取的關鍵高地。
巴安水務董事長張春霖先生認為“隨著新材料、生物、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發展,環保產業和技術一定會有顛覆性的變革,這包括原理和理念的顛覆,技術和材料的顛覆,裝備和工藝的顛覆,也必將會導致創新主體、創新模式和創新機制的深刻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