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向世界展示出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強大能力,這一新時期成功的秘訣,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表示,“這一重要經濟創新理念共同塑造了我們的未來”。
隨著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新經濟新業態不斷呈現,創業創新群體不斷涌現,帶來了大量新商機。以華為、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大型科技企業發揮其人才、技術、品牌、市場等優勢,在快速實現創新產品和技術商業化的同時,鼓勵員工開展內部創業,對企業實行革新。大型科技企業的“二次創業”,中小企業、新興創業群體的創業創新推動著產業轉型升級,給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大活力。
新的商業模式、管理機制和投融資方式的涌現,使經濟迸發了澎湃活力。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眾創、眾包、眾籌等新模式不斷涌現。
數據顯示,自“雙創”提出以來,中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萬家,這相當于不少中等經濟體中小微企業的總量。英國路透社發表評論稱,中國政府已經探索出“雙創”的成熟路徑,創新創業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取得的新突破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水平提升,給中國的彎道超車提供了一個歷史機遇”。
帶來就業變化
專家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好處,但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了社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勞動就業的變化。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認為,美國近一半的工作很可能在今后的20年被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自動化取代。野村綜合研究所認為,未來10年至20年里,日本近50%的工作可能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取代。韓國雇傭信息院調查顯示,到2025年,韓國將有70%的業務內容可以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所取代。
就業被替代所產生的就業問題、收入分配問題,都是社會非常關注的。施瓦布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蘊含著無限可能,也會催生巨大挑戰”。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對勞動的替代,會導致程序化工作需求減少,非程序化工作需求增加。第四次工業革命使社會就業向兩極化方向發展,即以程序化工作為主的中等技能職業就業減少,高技能和低技能職業就業增加。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毫無疑問,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在催生新的工作崗位。數字技術在減少對傳統機器操作工、物流運輸、設備維護等職業需求的同時,也催生了數據分析工程師、機器人協調員、現場服務工程師等新職業。創新創業所催生的市場主體,也在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增加社會的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