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據悉,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85個項目(人選),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從獲獎項目看,這些成果涉及基礎科學與產業技術的各個方面,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獲獎項目呈現出五大特點。
第一,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據介紹,國家自然科學獎連續第六年產生一等獎,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后,物理學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利用低溫電輸運測量在國際上首次實驗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國際凝聚態物理界公認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材料科學、化學等我國國際“領跑”學科也亮點紛呈。如在石墨烯表界面效應研究上的突破,為解決能源轉化與存儲、污染物高效治理等提供了新思路;對碳納米材料分子層面能量轉移規律的認識,為高性能碳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提供了理論依據;對非晶合金強韌化原理和調控機制的研究,為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精密機械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的119份海外函審意見中,94%的海外專家認為我國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具有較大科學價值。
第二,產業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傳統產業不斷進行理論和技術創新,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如中國石油首創了凹陷區礫巖油藏勘探理論技術體系,突破礫巖沿盆緣斷裂帶分布傳統觀念,發現了全球最大的整裝礫巖油田——瑪湖特大型油田,新增三級石油地質儲量12.4億噸,理論成果成功應用于中石化新疆探區、吐哈盆地等地區的油氣開采,拓展了石油開采新空間。我國首座大型海上風電場并網穩定發電,關鍵技術示范推廣13個海上風電項目,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新動能。
高技術新興產業也有若干技術突破。人工智能研究成果逐步實現產業化應用,面向汽車智能化這一變革方向,清華大學研發的“汽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已大規模產業化。
針對我國汽車工業向純電驅動轉型的趨勢,湖南科力遠新能源公司和上海交通大學分別在高安全性長壽命充電電池關鍵技術和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制造上取得創新進展,廣泛應用于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
針對軌道交通牽引系統“安全、穩定、綠色”的目標,中車公司攻克了永磁牽引系統關鍵技術難題,系列成果成功裝載在國際首列350km/h速度等級的永磁高速列車上。
第三,面向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競相涌現。
據介紹,2018年度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涌現大量成果。在生態環保領域,從源頭控制、清潔生產、末端治理到生態環境修復全鏈條,從大氣、土壤到水域,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都有創新成果獲獎,如揮發性有機氣體,焦化廢水,多金屬廢酸、微細礦物顆粒、廢舊聚酯、建筑固體廢物等污染物處理與資源化治理等創新成果。
針對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情,涌現了一批基于先進技術監測水域污染、地表形變、地質工程、臺風等災害的科研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防災減災科技保障服務能力。
由中冶焦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牽頭研發的清潔高效煉焦技術與裝備取得重大科技創新,研發了新一代綠色煉焦技術,噸焦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12%,為促進行業技術進步和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農業領域,種豬、肉雞、淡水魚、扇貝等畜禽水產育種技術,小麥、大豆、黃瓜、梨、菊花、月季等農作物和林草花果新品種培育技術都取得積極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