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對于許多年輕情侶來說,是一個粉紅色的浪漫日子。但你知道嗎,5月20日是“世界計量日”,也是屬于測試測量,儀器儀表工作者的節日。
計量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計量在歷史上稱之為“度量衡”,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計量已遠遠超出“度量衡”的范圍。現有長度、熱學、力學、 電磁學、無線電、時間頻率、電離輻射、光學、聲學、化學等計量專業,已形成了 一門獨立的學科──計量學。
計量涉及到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科學試驗、國內外貿易、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柱,是推動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國防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是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證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實現國際貿易一體化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技術保障。
“世界計量日”的由來
計量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不論是市場里使用的電子秤,還是水、電、氣表,以及出租車的計價器等,都離不開計量。從農業社會的經驗計量,到工業社會的實驗計量,再到現代社會的量子計量,計量始終與時代進步同頻共振、同向發展。
1875年5月20日,17個國家在法國巴黎簽署了“米制公約”,這是一項在全球范圍內采用國際單位制和保證測量結果一致的政府間協議。100多年來,國際米制公約組織對保證國際計量標準的統一、促進國際貿易和加速科技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1999年,第二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把每年的5月20日確定為“世界計量日”。
今年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
今年是第20個“世界計量日”,今年的主題是國際單位制(SI)——根本性飛躍,旨在向社會公眾宣傳國際單位制正在進行的重大變革,以及計量邁入量子化新時代后對科技、工業、貿易和日常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
2018年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法國巴黎召開,經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集體表決,全票通過了關于“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由常數定義,并于2019年的“世界計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
據了解,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是改變國際單位制采用實物計量的歷史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