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上,有關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儀器在國產化上已取得積極進展,但由于歷史積累不足等多方面原因,依然存在高端科研儀器依賴進口、國產儀器空心化的問題。國家相關部委目前正在進行第六次技術預測,并對高端科研儀器與科研方向進行了研判。
度量衡的話語權之爭
中國計量科學院院長方向將去年11月16日看作一個重要的日子。“我喜歡一家網絡媒體的評語。”他說,“2018年11月16日,貌似平淡無奇的一天,但人類文明其實悄然度過了一個關鍵節點。”因為在這一天舉行的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千克、安培、開爾文、摩爾的新定義獲得了通過。人類測量萬事萬物的所有計量單位都是基于物理學基本定律和常數定義,放之宇宙而皆準。
方向說:“現在1米,不再是我們參照米原器制作的金屬尺子,而是光在真空中傳播1/299792458秒的距離。”用恒定不變的常數替代了實物原器,人們將不必再擔心原器發生變化而帶來的誤差。今年5月20日,新的國際單位制正式生效,國際計量體系進入數字時代。然而,這也意味著在數據科技上走在前沿的國家擁有更多的國際計量權力。中國的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統一了度量衡,但如今的度量衡話語權卻并不在我們手中。
過去的100多年里,NIST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貿易等諸多領域,研究和制定了一系列標準,逐步統一了計量和規范,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解決了過去因標準不一給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救災等造成的安全隱患和效率低下問題。據介紹,NIST向全世界提供116個數據產品,其中75個免費,41個收費。這些數據涉及物理、生物、化學、材料、信息科學等。離開了這些數據,將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儀器逐步邁向智能化時代
近年來,儀器成為中國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譚久彬院士說,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首先建設世界儀器強國。中國儀器產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中電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研究員年夫順說,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呈現出多代次儀器共存的特點。
年夫順將測量儀器分為五個時代,分別是:模擬測量儀器、數字化儀器、虛擬測量儀器、分布式和網絡化儀器,以及智能化儀器。
其中,模擬測量儀器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關鍵核心器件是電子管。80年代后,與計算機技術緊密融合的數字化儀器出現,核心器件是半導體器件,實現了實時快速測量,從逐點測量到實時顯示測量。同時,引入了誤差模型和修正概念,將測量精度提高100倍以上,采用非理想硬件電路實現了高精度測量。
上世紀90年代,測試總線誕生,標志著虛擬測量儀器時代的到來。比如,內部總線VXI和PXI,外部總線GPIB、USB,實現了從手動測量到自動測量的跨越。自動測試和模塊化儀器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自動測量系統則向標準化、平臺化、模塊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此外,隨著通用測試軟件平臺的產生,自動測試系統進入軟件化發展階段,測試軟件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步實現了硬件資源最小化,軟件資源最大化,現場可重復。這使得一臺儀器在軟件的幫助下可以實現過去10多臺儀器的測試功能。
在分布式、網絡化儀器時代,儀器成為計算機網絡的終端,形成了“儀器+物聯網”的模式。建立狀態感知與測量數據協同創新平臺,共享資源數據庫,規范測試程序開發規則和準入規則,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其核心技術是:通用本地化和網絡化測試程序開發環境、運行環境、共享環境。當儀器和通信手段結合之后,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了遠程測試和遠程故障診斷。
未來注定是智能化儀器的時代。年夫順說,智能儀器以狀態感知為基礎,進行分析和決策,再精準執行,并且學習中不斷提升和演化。
松江推進分析技術產業集群
去年4月27日,松江出臺《松江區關于支持G60科創走廊分析技術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意見》,成立上海分析技術產業研究院。該研究院位于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是松江區和啟迪控股共同支持創建的科研和成果轉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