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江蘇省無錫市發生橋面側翻事故,導致3人死亡,2人受傷。初步經初步分析,上跨橋側翻系運輸車輛超載所致。至于真正原因是超載所致,還是橋梁質量問題,或者橋梁設計問題,還有待相關部門的深入調查。但這次事件在網絡上迅速傳播來,橋梁安全問題已經擺放在我們面前。
這次無錫翻橋事故為橋梁監控敲響了警鐘,作為城市重要的交通設施,特別是那些每天都會頻繁使用的大橋來說,橋梁本身的安全狀況必須得到實時監控。傳統的橋梁安全監測,主要以人工巡查為主,并輔之以相應的檢測設備,但是很難做到對橋梁實時、連續不間斷的監控。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儀器儀表設備不斷深入參加到智慧城市的建設當中時,企業也在不斷開發出各種適合智慧城市應用的新型設備。如傳感器對橋梁的健康安全監測、重要結構部位的養護,就起著重要的作用,新型傳感器的開發和應用(如壓力傳感器、位移測量傳感器、應變測量傳感器、振動測量傳感器等),有力推動著橋梁健康安全監測的發展。
現在已經有不少橋梁管理中應用到了傳感器,如:湖北武漢市城市已經有1000多個傳感器隨時為30多座大橋“把脈”健康;安徽合肥構建了城市橋梁安全監測系統,387個傳感器助力繁華大道跨南淝河大橋主跨和金寨路高架橋安全,實時監測橋梁的索力、應變、傾角、位移、撓度、加速度、結構溫度等變化。專家介紹,給橋梁安裝各類傳感器和采集設備,就像醫院給病人戴上24小時監測儀一樣,這些傳感器和采集設備會實時將橋梁的結構狀況、基礎沉降、車輛監測抓拍等各種監測數據,通過互聯網存儲至云計算數據中心服務器中,實現對橋梁的全天候自動化監測。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200到300座大橋采取了加裝傳感器的方式來加強對橋梁健康的監測,費用從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據業內人士預測,我國橋梁等基礎設施養護,未來將是一個每年數千億元的大市場。
其實不單是橋梁安全監控,上段時間新聞報道的深圳樓房傾斜、杭州道路塌陷等涉及到的樓房健康、道路施工安全等監控,傳感器都可以派上場。這是一個前景無限的市場,需要各地方政府的重視及政策支持,以及各傳感器企業的創新發展,不斷研發出更精確、智能、高性價比的傳感產品,通過對現代科技的運用,對建筑健康進行監測,確保人民財產及生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