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開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會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跨部門組織國內頂尖的科研力量,利用各種環境遙感儀器設備對全球生態環境進行監測,開展了全球及區域尺度生態環境遙感專題產品研發及監測分析研究。
至2018年,科技部已經連續七次面向全球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這3大類主題,已分7期陸續發布包括陸地植被生長狀況、陸表水域面積時空分布、大型國際重要濕地等9個專題系列共18個專題報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近日,科技部在京面向全球進行了第八次發布報告,《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9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持續關注全球生態環境熱點問題以及重點區域,聚焦“全球森林覆蓋狀況及變化”“全球土地退化態勢”“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及影響”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4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
“報告編制過程中,注重吸收國家科技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以及相關部門的研究成果,使用了包括氣象、環境、資源和高分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生成了國際首套最長時間序列全球植被生產力產品,分析了2000年以來全球土地退化和恢復態勢,對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間15個全球典型干旱、洪水、熱帶氣旋、森林火災、地震災害事件的影響和恢復狀況進行了分析,新增了對非洲地區糧食安全形勢的監測與分析,確保了報告的科學性和權威性。”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說。
“全球森林覆蓋狀況及變化”專題報告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森林覆蓋面積總體穩定略有下降,森林面積的減少在欠發達國家相對集中,中國的植樹造林與森林保護成效顯著,成為維持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基本平衡的主要貢獻者。本世紀以來,全球森林NPP總量整體呈緩慢下降趨勢,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擾動是引起NPP下降的主導因素。森林火災是影響全球森林覆蓋及生產力變化的重要因素。林火分布高度集中的非洲中部地區應引起全球的關注。
“全球土地退化態勢”專題報告表明:2000-2018年全球土地退化與改善恢復兩大過程在不同區域并行發生,兩者總量基本持平,改善和恢復的土地面積略大于退化擴展和加重的面積。2000年以來,全球重要熱帶雨林區——亞馬孫平原和剛果盆地等全球水熱條件最佳的熱帶雨林區域出現大面積森林退化。而全球主要傳統退化區域中,中國、南亞次大陸等區域土地退化態勢出現明顯逆轉。
“全球重大自然災害及影響”專題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次數、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均低于近30年平均水平,屬于災害低發小損年份。區域防災減災能力和災后應對措施的有效性是減輕自然災害影響,實現災后恢復的重要條件。案例分析表明,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方面,地球觀測技術可以發揮獨特作用,可為全球重大自然災害的科學應對與減災防災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