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 熱點話題】在今年經濟增速料將難以完成既定目標的前提下,“十三五”毫無意外地把經濟增長列為十大任務中的首要任務,同時也給未來五年經濟增長定下了最新基調: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但也需兼顧經濟發展的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由于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而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提出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性經濟增長目標,這也成為鞭策“十三五”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在業內看來,一味地追求速度也有它自身的缺陷,適當降低經濟增速也有利于實現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通過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來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摘貧困帽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在貴州調研時就指出,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中國的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讓在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此外,還將對貧困地區和人口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仍有14個連片特困地區,800多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7000多萬貧困人口。有分析認為,想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奔小康的任務,7000多萬人能否在五年內脫離貧困便是全面奔小康能夠完成與否的難點和關鍵點。而在業內看來,就業、產業發展、教育、社會保障等5方面是解決7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途徑。
財稅改革
“打鐵還需自身硬”,內部推行的改革仍然是“十三五”的重頭戲之一。“十三五”規劃明確表示,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
有專家表示,目前稅制改革面臨瓶頸期,預算改革停滯不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改革則一直沒有明確的方向。比如跨越了“十二五”及“十三五”的“營改增”,它既對企業提出了高難度的要求,同時也動搖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關系。
但在業內看來,財稅改革盡管難但也必須“迎難而上”。因為財稅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樞紐,現行經濟體制內的很多矛盾和問題也都是因財稅關系界定不清所引發,只有通過財稅改革的推動,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對外開放
重視內部改革,自然也忘不了對外開放。國家高層領導人近幾年在多種場合多次提出要實行“新一輪的高水平對外開放”,盡管今年外貿形勢不佳,但在“十三五”期間,對外開放仍然有很多亮點可期。
目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量已經上升到世界第一位,實際使用外資和對外投資也均名列前茅,外貿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仍不容忽視。“一帶一路”戰略或許將在未來五年內樹立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