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儀表商情網報道 三大運營商自10月1日推出“流量不清零”政策已有20多天,但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反倒是,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中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9天用完了平時30天的量”。業內人士稱,無論是不是運營商使用技術手段修改流量數據,或是消費者安裝的軟件“偷流量”,運營商都應該站出來自證清白。
天底下沒有無緣無故的巧合。如果說10月1日以后個別消費者出現了流量消耗過快的情形,尚且可以理解,而現在是很多消費者不約而同地吐槽流量消耗過快,這也過于巧合了。人們懷疑運營商動了手腳,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跟強勢的運營商打交道,弱勢的消費者總擺脫不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其實也沒有什么奇怪的,因為手機網絡流量是怎么計算出來的、計費裝置是否合格、是否存在“偷流量”等問題,完全由運營商說了算。運營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消費者只有挨宰的份兒。此外,運營商設計的產品既專業又復雜,消費者不可能對流量情況做出相對精準的判斷。
當然,嫌疑再大也只是嫌疑,況且還存在消費者安裝不良軟件“偷流量”的情況。但基于上述原因,到底是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冤枉了運營商,還是個別運營商干出了“雞鳴狗盜”的丑事,三大運營商有必要站出來給社會一個說法和解釋。
比“偷流量”更可怕的,是運營商自己監督自己、流量計量監管空白的尷尬現實。移動互聯時代,通信計量是公眾最關注的民生計量問題之一,也是消費糾紛中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能再拖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