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紅外測溫傳感器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人們對它的認知程度的提高,今后它或將以更低的成本、新的產品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上海新微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丁輝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需紅外測溫設備的芯片究竟有何技術含量?未來紅外測溫芯片將會產生哪些新的應用場景?
紅外測溫市場“芯”當家
發熱是本次新冠肺炎的重要癥狀之一,體溫檢測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全自動紅外體溫檢測儀和手持式測溫儀是本次疫情中最為典型的兩種紅外測溫類型,前者是基于微測輻射熱計紅外熱成像技術的全自動紅外快速體溫篩查系統,后者則是基于熱電堆紅外傳感器的手持測溫儀。無論是哪種紅外體溫檢測設備,都對疑似患者的甄別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紅外測溫芯片的市場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測溫設備的井噴式需求增長導致上百家企業涌入這個醫療器械市場,形成價格暴漲、質量不保的“市場亂象”,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測溫槍核心部件紅外熱電堆溫度傳感器的缺貨。據了解,國內手持式測溫儀的熱電堆紅外傳感器主要來自德國海曼、日本石塚、瑞士泰科、比利時邁來芯以及我國臺灣的眾智、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上海燁映等公司。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副總經理王旭洪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價格高、出貨量有限且部分產品出口到中國受限制等原因,國外紅外熱電堆溫度傳感器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因此,這次疫情給國內傳感器企業帶來了一次大考。他告訴記者,紅外傳感器芯片采用MEMS工藝,它對線寬沒有過多要求,但對設備卻有特殊要求。“紅外傳感器芯片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是深硅刻蝕,因為耗費時間,且不易在短時間內擴產,因此,影響芯片產量。由于投放到市場的芯片數量太少,所以出現一芯難求、價格暴漲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王旭洪表示。
與手持測溫儀相比,雖然自動體溫篩查系統也是供不應求,但是其核心的紅外熱成像芯片的供應情況就要好很多了。武漢高芯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王海艷告訴記者,非制冷紅外熱成像技術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長期以來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封鎖禁運。近年來,隨著高德紅外、大立科技等國內企業推出自主研發的紅外熱成像探測器,我國才打破西方封鎖,逐步發展起我們自己的民族紅外產業。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奇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是熱成像系統的核心部件,是探測、識別和分析物體紅外信息的關鍵。非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是以微機電技術(MEMS)制備的熱傳感器為基礎,將物體紅外熱輻射信號轉換成可供人眼視覺分辨的圖像的高技術產品,是紅外熱成像系統的核心和難點。歐美的非制冷探測器技術和產品至今仍對中國實施嚴格的禁運措施。唯一能對中國出口的法國也通過“最終用戶許可”等制度限制使用。近十年,通過工信部“核高基”等專項的支持,非制冷紅外熱成像探測器已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國內非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基本以國內企業的產品為主。”范奇說。
門檻不低且需要技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