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題為《協同發力 精準施策——推動我國儀器儀表行業高質量發展》(由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歐陽勁松所長、杜曉輝博士、方毅芳博士共同撰寫)的文章于人民政協網刊發。該文一開篇便引用了中國儀器儀表學科奠基人王大珩的一段名言:“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是科學研究的‘先行官’,是軍事上的‘戰斗力’,是現代生活的‘物質法官’”。
由此足以看出王大珩對中國儀器儀表學界和業界的重要影響,以王大珩在中國儀器儀表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位泰斗級人物可謂眾所周知,堪稱業界誰人不識君。
借此契機,讓我們重識一下儀器儀表“巨星”王大珩,重溫一下他為開拓發展儀器儀表事業嘔心瀝血奮斗的一生。
一、 儀器事業“拓荒牛”
王大珩于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王大珩抱著科學救國之心,遠涉重洋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
1941年,王大珩轉入雪菲爾大學,在世界著名玻璃學家W.E.S特納(Turner)教授指導下進行有關光學玻璃的研究。1942年王大珩任職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專攻光學玻璃研究。
王大珩當時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極少數也是最早從事光學玻璃生產的廠家之一。王大珩是英國最早研究稀土光學玻璃者之一,曾獲專利。他因多項研究成果,獲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這些成果后來廣泛應用于國內,至今仍普遍應用于光學玻璃實驗室和工廠的基本測量儀器。
1948年,報國心切的王大珩毅然回國。
回國后,王大珩參與創建大連大學并主持創建應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當時物質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王大珩依靠自制儀器解決了當年開課當年為全年級600多位學生開設大學普通物理實驗課程的難題,顯現了他的非凡開拓能力。
1951年,中國科學院邀聘學有所成的王大珩到北京籌建儀器研制機構。1952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成立于長春,王大珩成為首任館長;其后于1956年更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王大珩擔任所長。
重任在肩的王大珩勵精圖治,開拓進取,推動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穩步發展為我國光學儀器制造及應用光學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光學儀器制造及應用光學研究英才。
在1952年至1960年,王大珩帶領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在全國儀器界轟動一時的高精光學儀器“八大件”: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子晶體譜儀、 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光電測距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中型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
隨后,王大珩又精心組織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科研人員順利研制出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僅比世界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晚10個月。
此后,王大珩率領科研團隊卓有成效地研發了“兩彈一星”測量設備等一批重大的國防測量儀器設備。
二、儀器學科奠基人
早在建國初期,王大珩便和龔祖同共同建議在大學設光學儀器專業。1952年,浙江大學率先成立光學儀器系;1953年,北京理工大學設立光學儀器專業;隨后,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相繼興辦光學儀器專業。
1958年,王大珩又倡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他兼任院長。他親自制定專業系的設置,并親力親為講授基礎課程。該校在開辦光學儀器專業的基礎上,還分設了光學材料、電工及電子技術及精密機械等專業系,從而在光學儀器技術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
為促進儀器儀表學科蓬勃發展,1996年王大珩倡議組織《現代儀器儀表技術與設計》編寫工作,并親自擔任主編。王大珩在書中明確提出“測量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技術的源頭”等理念。他還熱心建議將此書免費贈送給開設儀器儀表學科的相關大學圖書館。
王大珩在儀器科研與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視培養與選拔科技人才。曾得到過他親自指導和學術上受到過他教益的科技人才,遍布大江南北,不少人成為當今儀器界知名的學術帶頭人,有些已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三、科技創新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