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傳統安防產品通過緊急融合紅外熱成像等測溫技術,實現大面積、高精度、非接觸式測量體溫,成為機場、高鐵站、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防疫排查的最佳選擇。
很多人不知道,浙江是紅外熱像儀研發生產的重要一極。截至日前,浙江共向國內外供應40余萬臺紅外熱像儀,占全國的三分之二。這當中,杭州高新區(濱江)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占到全省總產量的96.9%,直接拉動該區1月至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1%,重回歷史最高水平。
大立紅外體溫篩檢系統在廣州地鐵投入使用
紅外熱像產業,浙江為什么能成為重要一極?連日來,記者前往杭州高新區(濱江)采訪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大立科技等企業,一探紅外熱像產業的“浙江現象”。
看科技創新
“技術是育新機、開新局最重要的基礎”
大華股份產品專家尤清濤仍清晰記得,今年大年三十,他接到了公司的抗疫指令,連夜從安徽老家趕回杭州。與此同時,大華股份迅速組建一支應急專項組,立足疫情防控實際,圍繞公共場所高密度人群精準測溫的需要,投入到超高精度人體熱成像測溫系統的研發和生產中。
“技術是育新機、開新局最重要的基礎。”尤清濤說,浙江企業緊急轉產紅外熱像儀,離不開其扎實的技術積累。
杭州是享譽全球的全球安防產業之都,其中高新區(濱江)高度集聚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憑借電子加工、外企代工優勢,深圳安防產業成長起來。盛極之時,深圳安防企業數量多達5000多家,其中38家位列中國安防百強。與國外和深圳等先發地區相比,以杭州高新區(濱江)為代表的浙江,得益于企業專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起步遲但發展快,推動了行業洗牌。
2001年,杭州相繼誕生三家后來在全球安防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龍頭企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大立科技。一年之后,大華便研發了國內第一臺音視頻同步的8路嵌入式硬盤錄像機。這意味著,相關產品再也不用更換磁盤,可以滾動式錄像。
近20年間,像大華股份這樣的浙江安防企業,每年研發投入都占到銷售額的10%左右,逐漸從安防行業國際標準的參與者,轉身成為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創造了眾多行業和世界第一。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兩家企業,近十年來還穩居全球行業前二,支撐浙江成為全球安防產業高地。
在疫情防控中堪當“奇兵”的紅外熱像儀,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零部件——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很長一段時間,都嚴重依賴進口。
大立科技生產車間
2006年,位于杭州高新區(濱江)的大立科技開始突圍。“我們首先引入團隊,砸下3億元研發可以在常溫下工作的非制冷紅外探測器,2008年生產出實驗產品,2010年實現了產業化。”大立科技副總經理范奇介紹,目前,大立生產的紅外探測器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建立起了核心器件的競爭優勢。由此,浙江紅外產業實現關鍵突破。
紅外熱像儀是技術融合下的產物,疫情面前,浙江企業深厚的技術積淀派上了用場。
尤清濤回到杭州后,與研發和供應鏈團隊緊急開展算法攻關及生產調度工作,共同升級原有工業測溫設備。“以前,我們的工業測溫產品誤差在正負2℃,如果要滿足疫情防控需求,必須快速解決大面積、高精度測溫兩大難題。”
困難面前,技術再一次帶來希望。
為了解決大面積測溫難題,大華股份的智能識別技術頂了上去。“這方面,我們有得到國際認可的先進技術。”尤清濤介紹,每一個人耳朵附近的溫度,比額溫要高,大華股份在算法上進行優化,排除面部其他區域的干擾,最終生成準確的額溫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