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龐惠民的辦公室終于搬進了去年底剛落成的新大樓。6月22日,記者在大樓8樓小會議室對龐惠民進行專訪的時候,這個會議室還是第一次啟用。
“虧得生產車間和食堂搬得早,春節前就搬了。搬遷后生產車間的產能提升了一倍;食堂寬敞了,抓防疫也方便多了。”龐惠民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由于龐惠民的多年堅守,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次次占得先機。
嗅覺敏銳第一時間組織生產
為疫情防控筑起第一道關口
疫情來臨之際,龐惠民敏銳的嗅覺和防疫經驗再一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那是1月21日早上,習慣早起的他四五點鐘就起了床,聽到新聞里有關疫情防控的重要消息,以及專家表示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聯想到自己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的經歷,龐惠民很快意識到,市場對紅外成像測溫儀的需求會激增。
“我們公司是1月19日搞的年夜飯,1月20日就放假了,當時不少員工已經回了老家。”龐惠民告訴記者。時不我待,21日早上7點,龐惠民就急急忙忙給生產部和銷售部負責人打電話,讓他們馬上通知所有還在杭的員工趕緊回來加班。
上午10點多,員工陸續趕到公司時,大多數人都還未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市場也并沒有反映出對紅外成像測溫儀有新的需求。然而,當天下午,要求采購紅外成像測溫儀的電話就陸續打來了。
1月22日,國家工信部專門致電大立科技,要求公司克服一切困難,全力保障產品交付疫區。1月29日,工信部電子司組織大立科技等3家全自動紅外成像測溫儀生產企業盡快向疫區供貨,支援疫區前線。公司第一時間全體動員,生產及服務部門春節無休,全力保障產品交付。
疫情發生前,大立科技的紅外成像測溫儀日產量不到100臺,在新大樓應急擴充部分產線后,產能提升,加上滿負荷運轉,日產量達到300臺。這些紅外成像測溫儀,陸續被部署到武漢、湖北疫區,全國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和海外的機場、火車站、海關、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成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最近一段時間又被大量應用到企業和學校。
自疫情發生以來,大立科技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均已實現供貨超萬臺,出口地區主要包括歐美以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等。
十七年前抗擊非典的經歷
讓他下決心自主研發核心產品
大立科技是工信部最早組織向疫區供應紅外成像測溫儀的3家企業之一,并被列入工信部《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名單》。而公司之所以能迅速并持續提供市場急需的防疫產品,源于其17年前的戰略布局以及長期的技術積累。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我們就緊急生產過紅外成像測溫儀,但時間很短,因為當時的核心元器件——紅外探測器完全依賴進口,而且進貨周期要長達9個月,所以當庫存的100多臺紅外探測器用完后就沒法繼續生產了。”龐惠民介紹說。
事實上,除了紅外成像測溫儀,市場上所有的紅外產品都要用到紅外探測器。要想走得遠,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從那時候起,龐惠民和他的團隊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自己研發生產探測器。大立科技的前身是浙江省測試技術研究所,從1993年開始就從事紅外測溫設備的研發,已有多年的技術積累。
從2006年開始,大立科技先后投入3億元用于探測器的研發,到2008年,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紅外探測器實驗產品問世,2010年實現了產業化,不但打破了歐美企業對這一產品的技術壟斷,而且價格大幅下降,大大降低了國內企業的應用成本。
“2002年我們向法國訂購的一批探測器,每只價格要6萬元,現在我們生產的探測器只要3000元一只。”龐惠民說,“10年前,一臺紅外望遠鏡的價格要10萬元以上,現在1萬多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