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2M的部分,愛立信集團技術部亞太區技術長MagnusEwerbring指出,2020年全球將有260億個聯網裝置,M2M即占73.2億臺,這些龐大的裝置要能同時連上網路并進一步互通,對電信業者將是很大的技術挑戰。也因此,若5G技術要能滿足上述條件,不僅延遲時間不能高于1ms,且也須在時間點內完成資料的傳輸,亦即網路傳輸的效率得再提高。
Ewerbring簡單統整5G技術挑戰,包括行動寬頻資料傳輸速率提高10~100倍、延遲時間再縮短5倍,但連網裝置功耗卻得低上10倍。李思柏強調,4G跨到5G技術中間有一定的技術挑戰,除了換手機制、連線品質的再升級外,干擾問題、新頻譜的使用、毫米波等問題的克服亦相當重要。洪岑維則坦言,業者們仍在持續思考能以那些現有或新技術實現5G的技術架構。
標準、政治角力也影響5G發展
如果你認為5G發展挑戰只有上述所提,那就是把5G技術想得太簡單了。羅德史瓦茲應用支援經理陳飛宇表示,5G和4G間的技術差異真的相當大,然而除此之外,還需考量技術以外的問題。
現階段,由于標準未定,因此5G技術的發展處于“多頭馬車”的狀態。林志龍認為,各家甚至各地區相關業者發展5G技術尚未有共識,雖然ITU、3GPP等國際單位正在研擬相關5G規范,但是日韓或是美國電信業者,以及晶片商或設備供應商等率先在標準底定前發展5G網路,目的就是為了要取得市場與標準制定的主導權。
舉例來說,4G技術美國本想取得“主控權”,但因VoLTE(VoiceoverLTE)、載波聚合等關鍵技術韓國發展較快,也因此韓國掌握較多“資源”,在4G發展上“講話也比較大聲”。有此先例,也促使韓國電信搶先建置5G技術,以期可贏得市場先機,成為5G標準規范或市場主導者;而其他國家如臺灣、美國及日本電信商為了不讓韓國專美于前,也紛紛急起直追。
除了標準未定外,各國間的頻譜角力戰也可能影響5G標準制定的進行,甚至市場發展。林志龍指出,目前尚未確定5G采用的頻段會落在何處,只知道會采用尚未使用的200MHz及6~300GHz以上的高頻段,而隨著各國搶先開臺,采用的頻段各不相同時,漫游費用若是談不攏、各家業者搶著當領導者,如此裝置的漫游就會發生問題,若是晶片得支援每個被使用的頻段,則不僅成本會很高,功耗也會提升。
業者積極布局5G技術
5G的標準究竟何時底定?目前所知是2017年時,會有初步的版本出來,2020年5G將可正式開臺。不過即便標準未定,業者已開始搶先布局,其中以量測儀器廠商及設備商的腳步最快。Ewerbring表示,3GPP持續推出LTE新標準,如Rel.10、11、12等演進版本,或是針對M2M制定的LTE-M,以及NB-LTE,都是讓廠商循序漸進由4G過渡到5G的重要方式,只要遵循此進程,業者研發的5G產品將不會有太大的“失準”。
?先進測試驗證方案加速5G研究盡管系統業者、元件商與營運商對于5G的未來發展看法不同,甚至還存在政治角力,但從技術上來看目標是一致的。是德科技(KeysightTechnologies)行銷處副總經理羅大鈞指出,“5G的終極目標在于將傳輸速率提高到GHz/s等級、小于1ms的低延遲與低功耗等,為此,更重要的是定義哪一個頻道的應用。”
羅大鈞進一步解釋,針對6GHz頻段以下的5G測試,現有的2G、3G與4G方案已能滿足需求,目前全球各地研究單位看好的是毫米波頻段,但對于這一頻段的通道瞭解有限,需要更前端的通道探測(channelsounding)途徑掌握通道特性與建模。為此,是德科技在現有的5G測試方案外,率先提供通道探測解決方案,整合毫米波、超寬頻頻寬與MIMO技術,協助研究單位加速更先進的5G通道探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