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2月6日電(記者劉美子 水金辰 屈彥)“既然夜不能寐,證明這是我真心想干的事。”十年后的今天,投身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的賀羽依然篤定、自信。
200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本碩博連讀,2010年進入杜江峰院士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工作,如今被業內稱為中國科學儀器“賽道”最年輕的領跑者之一,賀羽卻笑稱自己只是一個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的“破局者”,要在變局中開新局,還需要攻克很多難關。
“入坑”量子精密測量,對于賀羽來說,是偶然,也是必然。2010年,我國量子領域領軍人物之一的杜江峰院士的一場學術報告會讓18歲的賀羽第一次清晰地領略了“量子”的魅力,更撥開了他對未來研究領域的“迷霧”。
賀羽在實驗室做科研。新華社記者 屈彥 攝
杜江峰在報告會上說了這樣一件事:當時我國量子計算領域關于動力學解耦實驗正處于關鍵節點,需要一臺電子順磁共振譜儀機器。國外公司的第一次報價是600萬元,我們好不容易把錢湊齊了,對方卻一口氣漲到了1000萬元,理由是“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我們的價格也要是最好的”。
杜江峰院士的一席話讓賀羽輾轉反側,徹夜未眠。電子順磁共振技術對量子計算領域研究至關重要,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應用一直受制于人。振興國家科學產業,解決科學儀器“卡脖子”的問題迫在眉睫。
第二天,他找到杜江峰院士表白心意:“杜老師,我申請加入量子實驗室。振興國家科技產業,這個事我一定要干!”2010年,賀羽如愿進入杜江峰院士的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工作,負責量子精密測量儀器設備的搭建。杜江峰還借給他一個14平方米的辦公室開始創業,賀羽開始了為國造儀的逐夢之路。
為了解決實驗中的一項關鍵指標,賀羽和研發團隊在實驗室里不分晝夜地苦熬了幾周,才最終研發出了符合要求的組件材料。2018年,賀羽團隊自主研發的中國首款商用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譜儀問世。
電子順磁共振譜儀微波橋。新華社發
每一件科學儀器的背后都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個技術難點都像一層難以捅破的“窗戶紙”,而每一次的技術突破都離不開研發人員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這些年來,賀羽團隊攻克了電磁鐵工藝、電流源技術、探頭技術等多項技術難關,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實現了領先。
在量子技術產業化浪潮加速“奔跑”的今天,量子精密測量技術正在賦能各行各業。在醫療方面,可檢測出單個癌變細胞用于疾病早期診斷;在能源方面,可用于尋找金屬礦藏;在工業方面,可用在汽車電源管理系統中,帶來更高效的電源管理等。
“正因為有了我們這樣一個‘破局者’出現,全球范圍內這個領域的服務也越來越好。”賀羽認為,量子技術產業化的加速發展,也為我國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了一個“換道超車”的機遇。
“十四五期間,科技成果轉化要真正做到自立自強,基礎元件和基礎材料主要依靠進口的現狀仍然是最大瓶頸之一。”在賀羽看來,實現高端科學儀器自主可控,創新是源動力。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十年逐夢,賀羽不曾停下腳步,“用我們的儀器去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這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