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儀器儀表行業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現代工業的廣袤星河之中,肩負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歷史使命。歷經歲月的洗禮,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已從蹣跚學步的孩童成長為健步如飛的青年,正以昂揚的姿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在“強國振興有我”的響亮號召下,儀器儀表企業始終肩負重任,共同繪制著屬于這個時代的輝煌畫卷。
一、儀器儀表行業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初期,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1982年又與一機部、農機部和國家成套總局合并,這對統籌協調儀器儀表行業,促進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儀器儀表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90年-2000年,行業總產值年復核增長率高達24%,遠高于1982-1990年的10%。2000年以后,資本市場逐漸發展,為儀器儀表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快速擴張和產業升級,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年產值呈現“爬山式”增長(見圖)。
1978-2023年我國儀器儀表行業主要指標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以后,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更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聚焦行業前沿技術,精準發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國家關鍵領域的高端裝備實現國產替代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贊譽。
1.儀器儀表門類不斷豐富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行業已經形成細分門類基本齊全并達到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行業整體科研能力和裝備條件明顯改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穩步推進;行業企業經過多年的市場磨練、品牌培育、隊伍培養和經營模式探索,各方面有利因素增多,經濟實力也有顯著增強,相當一部分行業頭部企業已具備與國際知名企業同臺競技的基本要素和條件。特別是以供應用儀表、光學儀器、測繪儀器為代表的量大面廣的通用型產品可以基本滿足使用需求;主要供應類儀器儀表和量大面廣的中低端通用型產品具備全產業鏈基本保障能力,并占有主要的國內市場份額,形成了行業的優勢特色;以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現場測量控制儀表、分析儀器、實驗室儀器、力學環境試驗設備為代表的部分中高端產品雖然形成了較強競爭力,并占據了一定市場分額;中大規模PLC、質量流量計、高精度壓力變送器、場發射掃描電鏡、超分辨光學顯微鏡、ICP光譜、大噸位振動臺、高精度壓力(溫度)校驗儀等代表性高端產品實現產業化并具備與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同臺競爭的實力。
2.技術創新成果斐然
在精密測量、高端傳感器等尖端領域,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技術突破。永新光學以卓越的技術實力,承制了國內首臺“太空顯微實驗儀”,入駐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為我國的太空探索事業貢獻了重要力量;沈陽儀表院、漢威科技等企業持續參與國家高端傳感器科研項目,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國儀量子等企業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量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儀器儀表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重慶川儀在多項產品領域破解“卡脖子”難題,助力國家重大裝備自主可控;和利時為我國軌道交通(地鐵和高鐵)綜合監控系統貢獻巨大;優利德在高精度測量、智能化測試、大數據分析等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儀器儀表企業的創新成果不勝枚舉,為我國高端裝備的自立自強貢獻了重要力量。
3.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
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淀,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例如中控技術、和利時科技、重慶川儀、威勝集團、漢威科技、上海儀電、蘇試試驗、北京康斯特等企業,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核心技術突破、先進制造能力提升、產業應用生態培育等方面形成顯著優勢。
此外,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我國儀器儀表企業積極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以寧水集團、聚光科技、永新光學為代表的優秀儀器儀表企業已成為國際標準的重要制定者和參與者;2018年,更是有中國專家成功當選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中國企業已經在多個領域打破了一直被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局面,成功在國際舞臺上爭取到了重要的話語權,彰顯了中國儀器儀表行業的實力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