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改變了許多行業的發展軌跡。雖然絕大多數都是受挫,比如:消費電子、餐飲、旅游等領域;但也不乏一些行業的發展在這個時間點順流而上,比如:醫藥、健康監測設備等。
健康檢測設備需求的持續增長,也同步拉升了許多類型傳感器需求。首當其沖的,就是眼下隨處可見的紅外測溫傳感器,同時,紅外技術在各個領域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
在多領域受青睞
某供應鏈廠商市場部負責人告訴集微網:“我們現階段的客戶群以海外客戶居多,去年第二季度海外疫情爆發以來,紅外測溫類型的產品需求明顯增長,迄今為止許多客戶陸續都向我們提出了這類需求?!?
不僅如此,進入后疫情時代的紅外技術也逐漸被更多領域看到。雖然國內市場對于測溫類產品的需求高峰已過,但紅外技術在許多領域卻出現了新的應用。
行業人士向筆者介紹:“目前在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領域,汽車、安防、能源、醫療等領域都出現了基于紅外技術的應用,只是對應的細分場景各有不同,不過絕大多數還是在熱感應、熱成像的技術基礎上開發新應用。相對而言醫療領域更特殊一些,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案例是與AI技術結合。”
雖然終端市場的發展如火如荼,但產業鏈最先暴露的就是來自傳感器制造的產能短板。紅外技術相關的市場一直以來都相對小眾,因此全球生產紅外傳感器的廠商數量也并不算多。當疫情爆發大幅提升需求,使得傳感器產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吃緊的局面。
上述行業人士指出,由于紅外傳感器的制程比較特殊,與消費電子中用到的許多傳感器都是截然不同的;除此之外,這類傳感器的精準度把控也十分困難,如果是對精準度要求不高的低端產品還好,但用于更多場景的紅外傳感器做起來難度很大。
“在疫情發生后,其實是有很多廠商想在這個領域分一杯羹,卻被技術門檻限制,只能以失敗告終?!彼劦健?
除供應鏈端的限制外,集微網還了解到,前文列舉的各領域應用案例實際落地的情況并不算樂觀,更多的尚且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
能否落地是關鍵
不可否認的是,疫情的發生在有形或無形中改變了我們許多的工作及生活習慣。以體溫檢測為例,這幾乎成為每個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有零組件廠商在受訪時指出:“現在除了專門的額溫槍、測溫儀外,甚至有一些消費電子客戶也向我們提出,想在終端加上一顆熱感應的鏡頭。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產品面向疫情持續擴散的海外國家和地區會有一定的需求,因為或許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海外用戶仍會處于居家辦公、教育的狀態。”
據其透露,在消費電子領域,不論終端產品是手機還是筆電,都有客戶曾經考慮過相關的方案和設計,包括OPPO、聯想等。只不過,這一想法最終因為成本問題而夭折。
集微網向行業人士了解到,當紅外熱感應鏡頭使用到消費電子產品中時,終端產品本身的玻璃蓋板會過濾掉光線,導致這顆熱感應鏡頭無法正常運行。為了保證其功能,需將蓋板玻璃改為鏤空設計,而這樣的工藝所需要消耗的成本遠超出顆紅外熱感應鏡頭本身。
除了在消費電子市場的落地過程中受挫,這項技術用于汽車領域的紅外熱成像夜視ADAS系統也顯得有些“雞肋”。
業界周知,ADAS輔助駕駛系統的實現需要建立在活體、動態、距離等多項監測功能兼具的基礎上。
然而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其中最主要的功能,還是體現于車身周圍的活體監測,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升級,車企顯然需要具備更多功能的監測技術和產品。例如最近風頭正盛的車用激光LiDAR,兩相比較下,LiDAR不僅能夠取代紅外感應的功能,甚至做得更好更全。
綜上而言,這項技術似乎在受眾較廣的消費類市場落地稍加有些困難。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行業人士對紅外技術在能源及醫療領域的應用頗為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