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自動駕駛、全息感知、霧天能引導行車、雪天路面自動加熱融雪……這樣頗具未來感的道路在我國已經成為現實。
據報道,6月18日,位于江蘇交通中軸通道上的五峰山大橋南北公路接線工程通過交工驗收,這是全國首條“未來高速”。該段長約33公里的高速公路借助5G通信技術建立全息感知的數據采集及傳輸系統,通過車路協同、云平臺+人工智能、信息化管控等技術,讓道路變得更加智慧。
6月19日,在紀念該高速公路建成的“紀念跑”活動的網絡直播中,江蘇省交通建設局五峰山接線指揮部總指揮李洪濤介紹,這條高速運用了二十多個創新性應用場景,包括車路協同、霧天行車誘導、路面冰雪消融、交通事件急速感知等,將5G、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與高速公路建設融合。他透露,這條高速公路將在不久后通車。
李洪濤介紹,這是國內第一條完備的車路協同示范應用基地,在該路段,車載信息和道路信息進行實時交互,實現對駕駛的輔助控制,最終實現將人從駕駛中解放出來。目前,五峰山高速已經完成車路協同條件下的單車自動駕駛以及重載車隊編隊自動駕駛的實車測試。
此外,他還介紹,得益于在道路上安裝的數據采集和傳感器系統,該路段具有霧天行車誘導、路面冰雪消融、事故感知等功能,在特殊天氣以及出現事故時,能實時感知并迅速響應。例如,感知到有霧時,道路會探測后方車輛的距離,以紅燈顯示警示區域,提醒后方車輛保持距離;感知到路面有積雪時,道路會觸發路面加熱或釋放融雪劑,快速融雪;道路兩旁的防護欄可以實時感知碰撞,發生事故時可以第一時間響應。
二十多個智能化場景的設計,讓江蘇五峰山的這段高速公路被贊“未來高速”。但擁有5G+傳感器的高速路,或者說支持“車路協同”的高速,這并不是我國第一條。
車路協同,指的是基于車聯網實現人、車、路協同控制的智能交通系統。簡單來說,車輛的自動駕駛系統是通過雷達或視覺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來做出決策,但這樣會帶來一些問題:車輛傳感器會存在“盲區”,另外,自動駕駛遇到陌生場景,就很容易出錯。
但是,如果給道路也裝上了傳感器,與車相聯,那么道路的信息就完全被車輛掌握,車輛信息也會反饋給道路,二者實時交互,共同對車進行控制,實現自動駕駛。因此,自動駕駛能不能加快落地,路的建設至關重要。
去年8月,湖南長益高速公路擴容工程正式通車,在約30公里路段的道路兩側連續布設5G基站和攝像頭等配套設施,成為我國首條可滿足自動駕駛需求的高速公路。
據了解,車路協同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也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采取的路線。在自動駕駛技術不斷發展走向成熟之時,近幾年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力度也在加大。
2020年底,住建部和工信部下發《組織開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工作的通知》,試點內容第一項便是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通知提到,要以支撐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多種應用為導向,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化終端感知設備建設,實現對基礎設施運行數據的全面感知和自動采集。
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設立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自動駕駛上高速是其中一個亮點。政策先行區實施方案明確了將逐步開放6條143公里高速路進行自動駕駛測試,并加快高速公路干線物流等自動駕駛應用場景落地。
目前,“車路協同”高速的建設已經在全國多地開始。今年5月,交通運輸部在京雄高速河北段建設現場召開發布會,宣布京雄高速最內側兩車道將建設支持自動駕駛的智能駕駛專用車道,打造面向高速公路的安全輔助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應用的開放測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