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抓手是智能制造。根據智能制造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劃分為智能制造1.0、2.0、3.0、4.0。智能制造1.0是最原始的,2.0是數字化,3.0是網絡化,4.0是智能化。廣東現在是2.0-3.0為主體,2.0、3.0、4.0正在并行推進。所以廣東智能制造的發展任重道遠。
我想特別強調:傳統產業是廣東一個巨大的基本盤,因為傳統產業很多與衣食住行相關,與人民生活相關,不能因為發展新興產業就把傳統產業丟了,這肯定不行。傳統產業中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所以,我們要用新的技術去改造升級傳統,包括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C、智能制造的核心內容就是定制
南都:廣東的電子信息技術產業比較發達,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突破的問題?
陳新:未來的時代,年輕人的網上生活將會越來越豐富。
目前在軟件領域,APP的發展勢頭很足,也許它并一定是特別高精尖的技術支持的。但因為市場需求很大,所以帶動了該類網絡軟件的快速發展。
在工業領域,涉及產品優化設計、個性化定制、高效生產管控等工業軟件層面,我們仍存在很大短板。應該是,工業軟件開發我們欠賬是比較多的,我們要先把欠賬補回去,還要將工業軟件上升級到網絡環境。
以5G為例,5G的目的是支撐個人、企業、社會形成一個全鏈條的大容量低時延的數字應用。5G未來更大的作用應該是工業應用。比如,未來的工業生產可以實現跨地域、互動式、緊密性的合作生產。
如果沈陽的一家公司想要找廣州某公司訂一臺發動機,他們可以通過高速網絡與工具軟件,緊密互動,共同設計一個發動機;并在制造過程時時監控,有問題可以隨時調整,這就叫定制生產。
未來的智能制造時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實現客戶深度參與的產品定制。
就像生活中限量版的包包更為珍貴一樣,獨一無二的產品更加珍貴。產品定制是同樣的道理,是同樣的文化,客戶會參與到產品制造的全過程。
定制對工業軟件要求會更高,工業軟件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礎支撐技術。
所以說這種新的消費形式、消費業態會引起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會催生軟件、工業軟件的升級與變革。
【記者手記】
制造業“跑線”專家對廣東的自信
“我這里寫了份對廣東產業協調發展的建議,可以先看看。”剛一見面,陳新就把他擬定的一份《進一步優化廣東“一核一帶一區”產業協調發展的建議》遞到南都記者手中。陳新在這份建議中指出,“能否突破行政區劃限制,開展跨地區有效合作,是‘一核一帶一區’實現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
在采訪中,陳新特別提到他上周在海天醬油自動化生產線的見聞。正是國內龐大市場需求的牽引,讓這家佛山企業快速優化生產裝備,使海天醬油廠一天的生產量達到一座日本醬油廠一年的生產量。采訪結束后,他又急忙去會見一位等候多時的深圳來的企業代表。
作為一名深耕產學研領域的制造業專家,陳新認為,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十四五”規劃,符合廣東產業的實際,符合廣東發展的需要,符合廣東的人文環境。
在對話中,他多次提到對于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為,廣東經濟的基本盤是制造。只要把制造業牢牢抓在手上,廣東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陳新在談到沿海經濟帶對廣東制造業的影響和對《規劃》落地的信心時,兩次提到,10年以后,可能會再造一個廣東,廣東的GDP或者工業增加值可能會再翻一番。
他說,到那個時候,廣東的經濟就更加穩健,整個產業形態也更加完整。而且它的抗風險能力也更強,真正使我們向著第二個一百年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了堅實的一步。他又一次強調:“我對此還是充滿信心的”。
出品:南都大灣區工作室
采寫:見習記者 王詩琪 南都記者 黃海珊
攝影:南都記者 鐘銳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