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2439號(科學技術類139號)提案答復的函”,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評審評價體系做出了回應。
原文如下:
您提出的《關于改革重大科研項目或成果的評審評價體系,打造公平公正學術氛圍的提案》收悉。經認真研究,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以下簡稱國發64號文)、《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8〕25號)等文件精神,在完善項目評審管理、專家庫建設、國家科技獎勵評審、科技成果評價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一、完善項目評審機制,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在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評審中,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把握科研工作自身規律,積極探索更好地服務于科研人員和評審專家的管理舉措,提高評審質量和效率,避免走過場。
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為例,一是廣泛推行兩輪評審方式,首輪評審原則上采取網絡評議或通訊評議方式,實行“背靠背”評審;答辯評審原則上采取視頻評審方式,申報單位與評審專家不見面,“讓科研人員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二是提前組織專家瀏覽申報材料,確保專家充分了解申報團隊實力,帶著問題上會,以便作出更全面客觀的判斷;專業機構提前3~5天組織專家通過信息系統瀏覽項目申報書并提出問題,匿名反饋給申報者,申報者可根據專家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準備答辯。三是專業機構在項目評審會前制定評審工作方案,由每位專家通過信息系統獨立對每個項目進行評價,由網絡評審系統對專家評價情況進行統計并排序。投票統計建議立項票數及比例,分數按照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計算平均分的規則進行統計,不形成統一的專家組意見,避免少數人左右評審結論。四是合理安排評審工作量和匯報答辯時間,保證評審質量和效果,原則上網評環節每個專家評審的項目數不超過15項,會評環節每組專家評審的時間不超過3天,且要求專家全程參加評審;在答辯評審中,由于專家已提前充分瀏覽材料,會議時間重點用于質詢和答辯,適當壓縮匯報時間。五是依托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對指南發布、項目申報、受理審查、立項評審等全過程進行信息管理,全程留痕,支撐“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同時,加大信息主動公開力度,接受社會公眾監督。
自然科學基金委在項目評審工作中將引入“負責任、講信譽、計貢獻”的工作原則,進一步引導評審專家和委內工作人員更好地履行工作職責;重大專項依據《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民口)管理規定》,也將進一步優化項目評審有關工作。
二、建設完善國家科技專家庫,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支撐
完善專家隊伍建設,發揮國內、國際兩支專家隊伍作用,一直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部按照國發64號文的部署要求,根據統一建設、科學管理、規范使用、有序開發的原則,依托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不斷建設完善國家科技專家庫,有效支撐項目評審評估、結題驗收、評價獎勵等管理活動。在實際科技管理工作中,為滿足精準選取專家要求,不斷細化和完善專家庫標簽,將影響力評價、活躍度評價和小同行匹配方法結合,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適合同行評價和項目評審的學術行為模型和體系,用于評審專家的遴選。
為進一步發揮國際專家的作用,研究出臺了《科技部關于推進外籍科學家深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指導意見》(國科發資〔2017〕401號),邀請外籍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戰略研究和任務布局等頂層設計,推動外籍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鼓勵外籍科學家領銜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研究。
目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庫專家共計9萬余人,97%的專家具有高級職稱。覆蓋了所有科學與技術相關的61個一級學科,669個二級學科,2109個三級學科。按照國籍統計,專家庫中已有來自500余個機構的1260多名外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