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標準化深度發展。農業、工業、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等領域標準全覆蓋,新興產業標準地位凸顯,健康、安全、環境標準支撐有力,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穩步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基本建成。
——標準化水平大幅提升。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的比率達到50%以上,政府頒布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結構更加優化,國家標準平均制定周期縮短至18個月以內,標準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標準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質量效益、生態效益充分顯現。
——標準化開放程度顯著增強。標準化國際合作深入拓展,互利共贏的國際標準化合作伙伴關系更加密切,標準化人員往來和技術合作日益加強,標準信息更大范圍實現互聯共享,我國標準制定透明度和國際化環境持續優化,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關鍵技術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5%以上。
——標準化發展基礎更加牢固。建成一批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專業性標準化研究機構,若干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50個以上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形成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一體化運行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系,標準化服務業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到2035年,結構優化、先進合理、國際兼容的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市場驅動、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開放融合的標準化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二、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
(三)加強關鍵技術領域標準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領域,開展標準化研究。在兩化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區塊鏈、衛生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應用前景廣闊的技術領域,同步部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與產業推廣,加快新技術產業化步伐。研究制定智能船舶、高鐵、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和機器人等領域關鍵技術標準,推動產業變革。適時制定和完善生物醫學研究、分子育種、無人駕駛等領域技術安全相關標準,提升技術領域安全風險管理水平。
(四)以科技創新提升標準水平。建立重大科技項目與標準化工作聯動機制,將標準作為科技計劃的重要產出,強化標準核心技術指標研究,重點支持基礎通用、產業共性、新興產業和融合技術等領域標準研制。及時將先進適用科技創新成果融入標準,提升標準水平。對符合條件的重要技術標準按規定給予獎勵,激發全社會標準化創新活力。
(五)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評價機制和服務體系,推進技術經理人、科技成果評價服務等標準化工作。完善標準必要專利制度,加強標準制定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完善國家標準化技術文件制度,拓寬科技成果標準化渠道。將標準研制融入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縮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標準研制周期,加快成果轉化應用步伐。
三、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
(六)筑牢產業發展基礎。加強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與產業技術基礎標準建設,加大基礎通用標準研制應用力度。開展數據庫等方面標準攻關,提升標準設計水平,制定安全可靠、國際先進的通用技術標準。
(七)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實施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工程,健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標準,形成產業優化升級的標準群,部分領域關鍵標準適度領先于產業發展平均水平。完善擴大內需方面的標準,不斷提升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水平,全面促進消費。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健全服務業標準,重點加強食品冷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物品編碼、批發零售、房地產服務等領域標準化。健全和推廣金融領域科技、產品、服務與基礎設施等標準,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標準化建設,推行跨行業跨領域綜合標準化。建立健全大數據與產業融合標準,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八)引領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健康發展。實施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開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標準化研究,制定一批應用帶動的新標準,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圍繞食品、醫療、應急、交通、水利、能源、金融等領域智慧化轉型需求,加快完善相關標準。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標準規范,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標準化建設,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健全依據標準實施科學有效監管機制,鼓勵社會組織應用標準化手段加強自律、維護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