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灣智通融合星座建設及應用示范等重點項目建設,基于連續波、脈沖信號偵收、ADS-B信息采集、物聯網通信、導航增強等業務需求,開展技術攻關,為空中交通管制、空港場面活動監視、空-空協同等領域提供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服務。
深化“衛星應用+新型智慧城市”融合應用示范,開展SAR微波遙感衛星技術研究、大規模衛星運管系統和數據應用系統研究,在城市安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及海洋經濟等行業開展示范應用。
三、打造金融、航運、消費與商務4大服務業中心
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大力發展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商貿業和專業服務業,打造創新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活力消費中心、高端商務中心。
在打造創新金融中心上,建設持牌金融機構總部集聚區、風投創投產業集聚區、金融科技產業創新高地、更具輻射服務能力的供應鏈金融示范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金融運行安全區,并且深化金融開放合作,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效。
在打造國際航運中心上,深入推動供應鏈物流發展,加快建設智慧高效的國際樞紐港,依托“三港”打造客運“海上門戶”。
在打造活力消費中心上,實施商業布局“新體系”計劃、夜間經濟“新體驗”計劃、消費模式“新業態”計劃、消費升級“新品牌”計劃,并且支持直播產業發展。
在打造高端商務中心上,全面推進設計產業發展,集聚更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模式。
四、8大工程,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互通
發展規劃中,計劃實施數字賦能工程、總部戰略工程、企業培育工程、創新驅動工程、空間保障工程、人才引領工程、綠色低碳工程和開放合作工程等。
在數字賦能工程上,要求夯實數字基礎設施,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應用。到2025年,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3%。
在總部戰略工程上,要求發展更高能級總部經濟,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總部基地,發展開放型總部經濟。
在企業培育工程上,要求打造十百千億企業軍團,推動中小企業快速發展,推動創業企業健康成長,加大定向招商引資力度。到2025年,著力培育280家以上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在創新驅動工程上,要求推進產業創新載體建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十四五”期間,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速達到9%。
其中,在產業創新載體建設中,要圍繞網絡與通信、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產業領域,爭創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
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整合利用粵港澳大灣區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加速推進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鵬城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公共創新設計平臺、深港微電子學院、生物醫藥公共技術平臺等創新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平臺等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
在空間保障工程上,要求構建“總部研發+高端制造”十公里產業帶,多措并舉保障產業發展空間,創新產業空間供給新模式,以“標準化+定制化”打造產業新空間。“十四五”期間,改造新增100萬平方米總部研發用房、200萬平方米高端制造業廠房。
在人才引領工程上,要求強化產業精準引才機制建設、產業人才的多元化培養體系建設,加強人才互動交流。到2025年,引進高層次人才5000名以上。
在綠色低碳工程上,要求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推行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打造綠色供應鏈體系。
在開放合作工程上,要求深入推進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深化服務貿易對外合作。
五、4大保障措施,資金保障必不可少,提高資金政策普惠性
(一)健全組織保障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構建統籌協調機制,完善工作機制和鏈長制議事協調體系,協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確保規劃落實。
各相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能,把規劃實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履行管理服務職能,及時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關于政策、資金扶持、征地及環境評估等方面出現的問題,以及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進一步激發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活力,強化社會組織行業自律、溝通協調等功能,共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